[实用新型]一种低速轨道交通列车的固定式制动闸片有效
申请号: | 202020361131.3 | 申请日: | 2020-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87499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谢琨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中南智造新材料协同创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69/00 | 分类号: | F16D69/00;F16D69/04;F16D65/095;F16D65/84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114 | 代理人: | 邹剑峰 |
地址: | 412007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仙***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速 轨道交通 列车 固定 制动闸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低速轨道交通列车的固定式制动闸片,包括钢背以及固定装配在钢背同一安装面上的若干摩擦块,摩擦块通过支撑块固定在钢背上,支撑块的一侧面完全贴靠在钢背的安装面上,另外一侧面设置摩擦块区域以及位于摩擦块区域外周的空余区域,摩擦块完全贴合固定在摩擦块区域内,支撑块与钢背之间的连接件全部设置在空余区域内,钢背上的相邻摩擦块之间通过支撑块的空余区域形成排屑间隙。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式粉末冶金制动闸片保证了制动闸片具备满足低速轨道交通列车要求的耐高温、摩擦系数稳定的要求,摩擦块的固定式结构更加简单,精简了整个制动系统的安装空间,降低了低速轨道交通列车制动系统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交通列车制动技术,具体涉及一种低速轨道交通列车的固定式制动闸片。
背景技术
制动系统是轨道交通列车安全保障和应急的关键系统,轨道交通列车的制动系统是由制动闸片、制动盘、制动夹钳、制动缸及控制系统等组成,其中,制动缸通过制动夹钳使闸片夹紧制动盘,依靠闸片与制动盘之间的摩擦,将高速列车的动能变成热能,热能通过制动盘与闸片散于大气,从而达到制动目的。
制动系统中的闸片使用不同结构不同类型的粉末冶金或合成材质,很多闸片在高载重或者高速度的制动过程中,由于结构不合理或材质达不到较高条件使用要求,导致闸片上材质在高温下物理性能及摩擦磨损性能产生变化,引起失效,同时也会对摩擦盘产生金属镶嵌或热裂纹,造成行车安全事故,因此针对高速列车的制动系统中采用的制动闸片都采用例如申请号201210181277.X和 201610401859.2中的制动闸片结构,通过多组多边形的摩擦块边角嵌合装配,能够实现更多的摩擦块,提高摩擦面积,这种制动闸片上摩擦块之间的间隙很小,但是由于高速列车的速度较快,能够通过较大的风速将摩擦块制动产生的热量以及颗粒粉末快速从制动闸片上吹出。
地铁或者中低速磁浮列车属于低速轨道交通列车,其采用的制动系统工作方式与高速列车相同,但是由于其速度低(一般低于100km/h)的特点,采用的制动闸片对制动盘的制动力没有高速列车要求的那么大,如果仍然采用高速列车的制动闸片结构一来成本较高,而且由于列车速度不高,摩擦块制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颗粒容易积聚在摩擦块之间的小缝隙内,影响制动安全。因此,如何设计一款成本较低、性能可靠的制动闸片,是低速轨道交通列车的制动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高速列车的制动闸片不适用低速轨道列车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低速轨道交通列车的固定式制动闸片。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低速轨道交通列车的固定式制动闸片,包括钢背1以及固定装配在钢背1同一安装面上的若干摩擦块2,所述摩擦块2通过支撑块3固定在钢背1上,所述支撑块3的一侧面完全贴靠在钢背1的安装面上,另外一侧面设置摩擦块区域301以及位于摩擦块区域301外周的空余区域302,所述摩擦块2完全贴合固定在摩擦块区域301内,所述支撑块3与钢背1之间的连接件全部设置在空余区域302内,所述钢背1上的相邻摩擦块2之间通过支撑块3的空余区域302 形成排屑间隙。
上述方案的固定式制动闸片中,所述钢背1上的所有摩擦块2为相同的横截面形状,所有摩擦块2以相同角度排布在钢背1上。
上述方案的固定式制动闸片中,所述摩擦块2的横截面形状为长方形或三角形或圆形或六边形,所述支撑块3的横截面为面积大于摩擦块2的类似横截面或者摩擦块2的类似横截面以相同角度排布的组合横截面。
上述方案的固定式制动闸片中,所述摩擦块2的横截面小于支撑块3在钢背上的投影面积,所有支撑块3在钢背1上的投影全部位于钢背1的安装面范围内。
上述方案的固定式制动闸片中,所述摩擦块2之间形成的排屑间隙宽度为 1~6mm。
上述方案的固定式制动闸片中,所述支撑块3与钢背1之间的连接件设置在摩擦块区域301两侧的空余区域30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中南智造新材料协同创新有限公司,未经湖南中南智造新材料协同创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36113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