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前纵梁加强装置、前纵梁及电动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020448444.2 | 申请日: | 2020-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186951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倪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诺创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28 | 代理人: | 刘金峰 |
地址: | 201206 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前纵梁 加强 装置 电动 车辆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纵梁加强装置、前纵梁及电动车辆。前纵梁加强装置包括:加强部件,所述加强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前纵梁本体或前纵梁本体与前纵梁延伸段连接一侧延伸出的连接段连接,所述第二端与前纵梁延伸段连接,用于使所述前纵梁本体、所述前纵梁延伸段和所述加强部件围合形成闭合结构,或使所述连接段、所述前纵梁延伸段和所述加强部件围合形成闭合结构。采用本实用新型,增强了前纵梁本体或连接段与前纵梁延伸段之间的结构强度,发生车前方向碰撞时,能够抑制前纵梁延伸段上翘变形及降低变形量,同时降低舱内侵入量,且不需要通过改变前纵梁本体与前纵梁延伸段的使用材料即可达到相同的效果,降低了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前纵梁加强装置、前纵梁及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前纵梁是车前方向碰撞事故中保证安全的关键部分,前纵梁前端为溃缩吸收冲击能量的区域,中端折弯变形消耗冲击能量,后端则是支撑整个前纵梁向后入侵的相当关键区域。
近年来,随着汽车业的迅猛发展,电动车已经渐渐的映入了消费者的眼帘,在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电动车型有着响应速度快,节能减排等异常明显的优势,各大汽车厂也争相进行电动车研究。在车身架构方面,由于电动车动力来源电池的布置,对车身性能增加了更多的规范及要求,对整个白车身的传统架构路径有着很大的影响。
图1为传统车型前纵梁本体1与传统前纵梁延伸段2的连接结构图,图2为传统车型前纵梁本体1与传统前纵梁延伸段2的连接原理图;如图1、图2所示,传统车型前纵梁本体1与传统前纵梁延伸段2在X向笔直连接,顺直主路径贯通车前至车后,用于支撑前纵梁碰撞之后传递的冲击力,并传力分支至另一条前纵梁延伸段及门槛内板。
图3为电动车型前纵梁本体1与原前纵梁延伸段3的连接结构图,图4为电动车型前纵梁本体1与原前纵梁延伸段3的连接原理图,如图3、图4所示,电动车型由于地板下部区域需布置电池,原前纵梁延伸段3的区域被电池占用,路径被打断,无法顺直连接,并且缺少一条传力分路径。这样的电池布置方式导致原前纵梁延伸段3与前纵梁本体1直接断开,不助于力的传递。在此类传力不顺直的结构路径情况下,前纵梁本体1后端需要与更强的刚性连接,如通过增加料厚或更改材料,想要达到一样的性能会付出大概20%成本上涨的代价。由此需要更效率的方案解决电动车平台的此类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纵梁加强装置、前纵梁及电动车辆,旨在通过在前纵梁本体与前纵梁延伸段之间,或在前纵梁本体延伸出的连接段与前纵梁延伸段之间增设前纵梁加强装置,增强前纵梁本体与前纵梁延伸段之间的结构强度,或增强连接段与前纵梁延伸段之间的结构强度,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纵梁加强装置包括:加强部件,所述加强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前纵梁本体或前纵梁本体与前纵梁延伸段连接一侧延伸出的连接段连接,所述第二端与前纵梁延伸段连接,用于使所述前纵梁本体、所述前纵梁延伸段和所述加强部件围合形成闭合结构,或使所述连接段、所述前纵梁延伸段和所述加强部件围合形成闭合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用于实现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前纵梁本体或所述连接段连接,所述第二固定件用于实现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前纵梁延伸段连接。
可选地,所述加强部件表面覆盖有防腐层。
可选地,所述加强部件由热压涨型工艺制备而成。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前纵梁,所述前纵梁包括前纵梁本体、前纵梁延伸段以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前纵梁加强装置,所述前纵梁加强装置包括加强部件,所述加强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前纵梁本体或前纵梁本体与前纵梁延伸段连接一侧延伸出的连接段连接,所述第二端与前纵梁延伸段连接,用于使所述前纵梁本体、所述前纵梁延伸段和所述加强部件围合形成闭合结构,或使所述连接段、所述前纵梁延伸段和所述加强部件围合形成闭合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44844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