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池线束固定装置、电池模组及电动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2020465745.6 | 申请日: | 2020-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198139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0 |
发明(设计)人: | 宋娜;谭晶;陈文会;谭亮稳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3/04 | 分类号: | H02G3/04;H01M2/10;H01M2/2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熊永强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固定 装置 模组 电动汽车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池线束固定装置,包括用于承载电池线束的电池支架,电池支架包括凹陷形成的收容固定部,收容固定部形成容置空间,收容固定部设有线束固定件,电池线束部分收容在容置空间内,当电池线束所受拉伸力小于预定值时,线束固定件限位容置空间内的所述电池线束,当电池线束所受拉伸力大于预定值时,线束固定件由电池线束脱离。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电池支架上设计多个收容固定部,并在线束固定件的作用下增加电池线束的预留长度,从而降低电池膨胀给电池线束连接带来的影响。同时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和包含该电池模组的电动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领域,特别涉及电池线束固定装置、电池模组及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电池模组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组件,主要是通过电池模组内部的电化学反应实现对外的电能输出,相对于燃油机而言,电化学反应的能量转化效率更高,但是缺点也十分明显。伴随电池包内部的电化学材料上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充放电反应,就会导致电池包的内部膨胀。常见的电池模组中内部的各个电池都通过低压电池线束进行连接,低压线束通常是和电池上方的连接铝排进行焊接,当电池体积发生膨胀时,低压线束就会因电池的膨胀变形受到拉伸力,进而出现线束撕裂的现象,带来电压断线,采样异常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包括多个收容固定部的电池线束固定装置,从而增加了电池线束的预设长度,当电池模组内部电池发生膨胀时,增加的预设长度就会被用以抵消因膨胀而带来的电池线束拉伸,避免电池线束被损坏。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线束固定装置,包括用于承载电池线束的电池支架,所述电池支架包括凹陷形成的收容固定部,所述收容固定部形成容置空间,所述收容固定部设有线束固定件,所述电池线束部分收容在所述容置空间内,当所述电池线束所受拉伸力小于预定值时,所述线束固定件限位所述容置空间内的所述电池线束,当所述电池线束所受拉伸力大于预定值时,所述线束固定件由所述电池线束脱离。实施例中的电池支架包括收容固定部,通过线束固定件将电池线束部分收容在收容固定部的容置空间内,这样就增加了电池线束的预设长度,当电池发生膨胀,电池线束所受拉伸力大于预定值时,电池线束摆脱线束固定件的限制,即可增加其实用长度,从而避免电池膨胀带来的线束拉伸应力。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线束固定件包括卡扣柱和卡扣帽,所述卡扣柱连接于所述收容固定部的凹陷底面,所述卡扣帽设置于所述卡扣柱背离所述凹陷底面的一端,所述电池线束上对应开设卡扣通孔,所述卡扣通孔用于所述卡扣柱的穿设,所述卡扣帽用于所述电池线束的限位。实施例中的卡扣柱的一端与凹陷底面连接,同时卡扣柱穿设电池线束的卡扣通孔,这样与卡扣柱另一端连接的卡扣帽就可以对电池线束起到限位作用。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卡扣柱和卡扣帽一体成型,且所述卡扣柱与所述电池支架连为一体。让线束固定件一体成型和电池支架连为一体的加工工艺简单,成本低。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卡扣柱的截面直径比所述卡扣通孔的直径小1mm-2mm,所述卡扣帽的截面直径比所述卡扣通孔的直径大2mm-5mm。实施例中卡扣柱的截面直径比卡扣通孔的直径小1mm到2mm,这样便于卡扣柱对电池线束的穿设限位;实施例中卡扣帽的截面直径比卡扣通孔的直径大2mm至5mm,这样当电池发生膨胀时,电池线束会被拉扯,导致卡扣通孔发生一定变形,当变形程度达到卡扣帽从卡扣通孔中滑出时,电池线束就会摆脱线束固定件的限位,2mm至5mm的尺寸差距是为了便于卡扣帽从卡扣通孔中滑出,如果尺寸过大会导致卡扣帽无法从卡扣通孔中滑出,尺寸过小会导致电池稍微膨胀就会引发电池线束摆脱线束固定件的限位。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凹陷底面设有螺纹孔,所述卡扣柱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实施例中螺纹孔的设计是为了便于卡扣柱的拆卸安装,当遇到一些突发情形,导致卡扣帽无法从卡扣通孔中顺利滑出时,此时就可以采用人工的方式,将卡扣件从凹陷底面上拆卸下来,从而解除卡扣件对电池线束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4657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透明工件标识系统
- 下一篇:一种煤矿掘进作业用钻探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