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进气歧管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2020596080.2 | 申请日: | 2020-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247943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5 |
发明(设计)人: | 朱晨虹;黄英铭;刘强;黄宇;李楠;郭迁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04 | 分类号: | F02M35/104;F02M35/10;F02M26/20;F02M26/42 |
代理公司: | 深圳汇智容达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38 | 代理人: | 孙威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歧管 汽车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进气歧管,包括:由进气入口、稳压腔及多个进气歧管分气道形成的空气进气气道和独立于所述空气进气气道的EGR分配气道,所述EGR分配气道通过连通孔与所述多个进气歧管分气道对应连通,进入进气歧管分气道内的EGR气体与其中的空气进行混合。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具有上述发动机进气歧管的汽车。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进气歧管及汽车,能够调整EGR率均匀性;结构紧凑集约,节省布置空间,降低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进气歧管及汽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发动机在设计上大多将EGR气体引流至进气歧管节气门安装法兰后稳压腔前的一段总管上,使EGR气体与空气进气混合后一同进入歧管稳压腔再分配至各缸气道。
该种结构的EGR率(EGR进气量/总进气量)一致性取决于歧管空气气道的进气一致性和两股气体能否在进入稳压腔前混合好这两个因素,通常合格的进气歧管空气气道的进气一致性会设计到±3%甚至是±1%以内,因此EGR气体与空气在进入稳压腔前能否混合好是达到较好的EGR率一致性的关键所在。
传统设计是设计较长的一段总管连接进气歧管的入口和稳压腔(大于100mm),且还存在EGR管和进气歧管间需要通过法兰连接和密封,布置空间,安装空间以及EGR和空气在进入稳压腔前能否混合均匀等需要解决的问题。若节气门法兰后至稳压腔距离过短,两股气体没有足够的混合空间,则极有可能导致最靠近进气入口的气道进入最多的EGR气流导致其对应气缸燃烧最差,从而影响各缸燃烧的一致性。一致性差,会产生发动机振动大等问题,也会导致发动机无法达到理想的油耗和排放指标。
此外,现有的发动机进气歧管还存在占空间大、模态差、EGR管路较长导致EGR压损增大及开发成本高等问题。例如:1、进气道整体偏向右侧,导致歧管所占总宽度较大,加上节气门后总宽度会超过发动机的后端面,再加上进气管路,会导致右侧变速器上方的空间被占据较多;2、节气门布置位置越远离缸体,对进气歧管的模态越不利,总管较长的歧管通常导致节气门也安装的较远离缸体侧,使模态大大降低;3、EGR管路较长导致EGR压损增大。由于EGR法兰朝上,EGR管路从排气侧经过发动机后端绕到进气侧的歧管EGR法兰上,EGR管为金属管,因工艺原因,例如需要留足够的直线段等原因,金属管路弯折部分往往较长;4、开发成本高。发动机热力学开发期间,该零件为CNC件,每一片结构分片机加工后用胶粘在一起形成完整的零件,不可拆卸。当实验测试期间需要调整参数优化结构时必须报废样件,重新制作优化后的CNC件,导致开发成本改,优化和制作样件的时间成本高,拆装零件的人工成本高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进气歧管及汽车,能够调整EGR率均匀性;结构紧凑集约,节省布置空间,降低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进气歧管,包括:由进气入口、稳压腔及多个进气歧管分气道形成的空气进气气道和独立于空气进气气道的EGR分配气道,EGR分配气道通过连通孔与所述多个进气歧管分气道对应连通。
其中,EGR分配气道集成在所述多个进气歧管分气道上,EGR分配气道包括:EGR入口、与EGR入口相连通的第一分配气道段及与第一分配气道段相连通的第二分配气道段,其中:
第二分配气道段设有多个孔径大小可调整的连通孔,第二分配气道段通过连通孔与多个进气歧管分气道对应连通。
其中,EGR分配气道还包括:用以形成有第一分配气道段和第二分配气道段的EGR下片和分别可拆卸的连接在EGR下片上的多个EGR盖板。
其中,通过EGR入口的EGR气体在第一分配气道段被均匀的分化为二股气流,之后在第二分配气道段被均匀的分化成四股气流。
其中,第二分配气道段的入口与距离较远的出口之间的气道形成钝角状的结构,第二分配气道段的入口与距离较近的出口之间的气道形成锐角状的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59608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试验仪器接地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煤矿地测防治水用预警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