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送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694287.3 | 申请日: | 2020-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335601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张卫龙;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恒大新能源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47/24 | 分类号: | B65G47/24;B65G47/80;B23K37/00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14 | 代理人: | 周伟锋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坑***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生产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自动送料装置,包括送料组件、检测组件、纠偏组件和出料组件;送料组件将进料的导电柄送至检测组件处,经检测组件识别其朝向后,将导电柄朝向信息传输至纠偏组件,纠偏组件接受检测组件的检测信息,并根据得到的检测信息对导电柄朝向进行调整。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送料组件将导电柄依次送至检测组件、纠偏组件和出料组件处,以先通过检测组件对导电柄的朝向进行识别,再根据检测结果,通过纠偏组件对朝向错误的导电柄进行纠偏、调整,以使得出料组件所输出的导电柄朝向均正确,不仅提高导电柄的送料效率,还较大程度地降低了出现错判、误判、漏纠偏、错纠偏的风险,提高了下一作业的合格良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送料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在软包电池的极耳焊接工序中,需先将导电柄100’的相对靠近极耳胶110’一侧的金属端120’朝向集流体设置,再将导电柄100’的金属端120’与裸电芯的正极或负极集流体焊接,以保障在后续的顶封封印工序时能够准确地封印于极耳胶110’上,避免顶封封印与导电柄100’金属接触而造成短路,即避免极耳焊接不良。
如图2所示,为避免导电柄100’叠放后出现倾斜情况,并增加料框存储量,导电柄100’多采用交替叠放的方式存储于料框内。基于此,在将料框内的导电柄100’转移至焊接工位前,需先对导电柄100’的朝向进行识别和纠偏。针对该作业,传统的方式多采用人工或机械手完成作业,送料效率低,且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错判、误判、漏纠偏、错纠偏等问题,造成转移至焊接工位的导电柄100’朝向错误,致使极耳焊接不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送料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在对导电柄的朝向进行识别和纠偏时,送料效率低,且易出现错判、误判、漏纠偏、错纠偏,造成转移至焊接工位的导电柄朝向错误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送料装置,包括送料组件、检测组件、纠偏组件和出料组件;
送料组件将进料的导电柄送至检测组件处,经检测组件识别其朝向后,将导电柄朝向信息传输至纠偏组件,纠偏组件接受检测组件的检测信息,并根据得到的检测信息对导电柄朝向进行调整。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送料组件将进料的导电柄依次送至检测组件、纠偏组件和出料组件处,以先通过检测组件对导电柄的朝向进行识别、检测,再根据检测结果,通过纠偏组件对朝向错误的导电柄进行纠偏、调整,以使得出料组件所输出的导电柄朝向均正确,从而不仅可提高导电柄的送料效率,还较大程度地降低了出现错判、误判、漏纠偏、错纠偏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下一作业的合格良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送料组件包括导电柄承载结构,检测组件包括影像检测件,影像检测件被设置为检测导电柄承载结构内的导电柄呈正朝向或反朝向。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检测组件的影像检测件清晰地获取到导电柄的影像,基于该影像,可通过特定结构的位置判断导电柄的朝向为正朝向或反朝向,从而有效避免了错判、误判的情况发生,利于纠偏组件根据影像检测件的检测结果准确地对朝向错误的导电柄进行纠偏、调整,从而可保障出料组件所转移的导电柄均呈正朝向,进一步提高了下一作业的合格良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纠偏组件包括纠偏装置、用于驱动纠偏装置绕第一轴线做旋转运动的旋转驱动器以及用于驱动旋转驱动器竖直移动的纠偏移动组件,纠偏装置能够将反朝向的导电柄旋转呈正朝向。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纠偏装置获取反朝向的导电柄,并通过纠偏移动组件一并带动旋转驱动器、纠偏装置和导电柄竖直移动以使导电柄远离、脱离送料组件,随后通过旋转驱动器旋转纠偏装置和导电柄,直至导电柄由反朝向转变为正朝向,再通过纠偏移动组件将导电柄放回至送料组件上,即可准确、高效地完成导电柄的朝向的纠偏作业,避免了漏纠偏、错纠偏的情况发生,利于出料组件准确地将正朝向的导电柄转移至下一作业,进一步提高了下一作业的合格良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恒大新能源技术(深圳)有限公司,未经恒大新能源技术(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69428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应用于市域快轨交通的无功功率补偿系统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导尿管外固定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