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精小型智能电动执行机构的控制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2020730986.9 | 申请日: | 2020-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166953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3 |
发明(设计)人: | 邢国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华伍行力流体控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042 | 分类号: | G05B19/04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益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81 | 代理人: | 方燕娜;王雯婷 |
地址: | 20170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小型 智能 电动 执行机构 控制电路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精小型智能电动执行机构的控制电路,包括微控制器、芯片、排阻、插件、电源、基准电压、发光二极管、电容、电阻、电感、二极管、三极管、光电耦合器、放大器,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保留开关量与模拟量两种控制电路,通过改变识别电阻来进行选择,实现了在不更换硬件的情况下,方便、快速地改变精小型智能电动执行机构的控制方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精小型智能电动执行机构的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伴随智能电动执行机构行业的飞速发展,自动化技术以及过程控制技术开始广泛的运用于电厂、石油化工、水利设施等领域。电动执行机构在工业技术领域的使用要求也越来越高。现阶段的电动执行机构多为单一控制方式,如开关量、模拟量控制等,然而在一些特殊的工况下,需要更改控制方式时,传统的做法是更换硬件板卡,而这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与人力。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精小型智能电动执行机构的控制电路,能够在不更换硬件的情况下,方便、快速地改变控制方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精小型智能电动执行机构的控制电路,能够在不更换硬件的情况下,方便、快速地改变控制方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精小型智能电动执行机构的控制电路,包括微控制器、芯片、排阻、插件、电源、基准电压、发光二极管、电容、电阻、电感、二极管、三极管、光电耦合器、放大器,其特征在于:微控制器的100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插件一的2号端口以及排阻一的一端连接,微控制器的1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插件一的3号端口以及排阻二的一端连接,微控制器的2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插件一的4号端口以及排阻三的一端连接,微控制器的3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插件一的5号端口以及排阻四的一端连接,微控制器的4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插件一的6号端口以及排阻五的一端连接,微控制器的5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插件一的7号端口以及排阻六的一端连接,插件一的1号端口与+3V3电源连接,插件一的9号端口、10号端口连接到GND接地,排阻一的另一端分六路分别与排阻二的另一端、排阻三的另一端、排阻四的另一端、排阻五的另一端、发光二极管一的阳极以及+3V3电源连接,发光二极管一的阴极串联电阻二十八后分二路分别与微控制器的93号引脚以及电阻二十九的一端连接,电阻二十九的另一端与电源监控芯片的6号引脚连接,排阻六的另一端、电容十六的一端连接到GND接地,电容十六的另一端分二路分别与VCC电源端以及电源监控芯片的2号引脚连接,电源监控芯片的1号引脚与8号引脚之间串联有电阻三十一,电源监控芯片的7号引脚分两路分别与插件一的8号端口以及微控制器的17号引脚连接,电源监控芯片的5号引脚与微控制器的51号引脚连接,电源监控芯片的4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电阻三十三的一端、电阻三十四的一端连接,电阻三十三的另一端与VCC电源端连接,电阻三十四的另一端连接到GND接地,微控制器的6号引脚与插件二的4号端口连接,微控制器的7号引脚分三路分别与电阻三十八的一端、电阻四十的一端以及电容二十一的一端连接,电阻三十八的另一端分五路分别与电容十八的一端、电容十九的正极、二极管一的阴极、电阻三十七的一端以及+2.5VREF基准电压连接,电阻三十七的另一端与+3V3电源连接,电阻四十的另一端、电容二十一的另一端、电容十八的另一端、电容十九的负极以及二极管一的阳极连接到VREFN接地,微控制器的8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电阻三的一端以及电容三的一端连接,电容三的另一端连接到GND接地,电阻三的另一端分三路分别与放大器一的输出端、电阻四的一端以及电容四的一端连接,放大器一的反相输入端分二路分别与电阻四的另一端以及电容四的另一端连接,放大器一的正电源端分二路分别与电容二的一端以及VCC电源连接,放大器一的负电源端、电容二的另一端连接到GND接地,放大器一的同相输入端串联电阻二后,分三路分别与插件三的2号端口、电阻一的一端以及电容一的一端连接,电阻一的另一端、电容一的另一端、插件三的1号端口连接到GND接地,插件三的3号端口与插件四的2号端口连接,插件四的3号端口与+2.5VREF基准电压连接,插件四的1号端口与VCC电源连接,微控制器的9号引脚与插件二的12号端口连接,微控制器的10号引脚分三路分别与电容二十的正极、电容二十二的一端以及电感三的一端连接,电感三的另一端与+3V3电源连接,微控制器的11号引脚、15号引脚、电容二十二的另一端、电容二十的负极、电感四的一端连接到VREFN接地,电感四的另一端连接到GND接地,微控制器的12号引脚与+2.5VREF基准电压连接,微控制器的20号引脚分四路分别与开关二极管的中端、插件五的1号端口、电阻三十九的一端以及电容二十四的一端连接,开关二极管的阴极与+3V3电源连接,开关二极管的阳极、插件五的2号端口、电容二十四的另一端连接到GND接地, 电阻三十九的另一端分三路分别与放大器二的输出端、电阻四十三的一端以及电容二十六的一端连接,放大器二的反相输入端分二路分别与电阻四十三的另一端以及电容二十六的另一端连接,放大器二的正电源端分二路分别与电容十七的一端以及VCC电源连接,放大器二的负电源端、电容十七的另一端连接到GND接地,放大器二的同相输入端分三路分别与电阻四十一的一端、电容二十三的一端以及无源信号放大器的2号引脚连接,无源信号放大器的1号引脚、电阻四十一的另一端、电容二十三的另一端连接到GND接地,无源信号放大器的7号引脚与二极管七的阴极连接,二极管七的阳极与插件六的3号端口连接,无源信号放大器的8号引脚与插件六的4号端口连接,插件六的1号端口与共模电感的L2-2端连接,插件六的2号端口与共模电感的L2-1端连接,共模电感的L1-1端与电感二的一端连接,电感二的另一端、电容十一的负极、电容十二的负极、电阻十七的一端连接到GND接地,电容十一的正极分三路分别与电容十二的一端、三极管一的发射极以及+24V电源连接,三极管一的基极分二路分别与电阻十七的另一端以及光电耦合器四受光器的负极连接,光电耦合器四受光器的正极与+24V电源连接,三极管一的集电极与自恢复保险丝的一端连接,自恢复保险丝的另一端分三路分别与二极管四的阳极、二极管六的阴极以及电容十三的一端连接,二极管六的阳极与光电耦合器四发光源的正极连接,光电耦合器四发光源的负极分三路分别与共模电感的L1-2端、电容十三的另一端以及电流变送芯片的7号引脚连接,电流变送芯片的10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二极管四的阴极以及三极管二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二的基极与电流变送芯片的9号引脚连接,三极管二的发射极与电流变送芯片的8号引脚连接,电流变送芯片的3号引脚、4号引脚之间串联有电阻二十六和跨接电阻,电流变送芯片的11号引脚分三路分别与电容十四的一端、电阻二十的一端以及高速光耦的8号引脚连接,高速光耦的1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高速光耦的2号引脚以及短接电阻的一端连接,短接电阻的另一端串联电阻十八后,分五路分别与电容十四的另一端、电容十五的一端、高速光耦的5号引脚、电阻二十五的一端以及电流变送芯片的6号引脚连接,电阻二十的另一端分二路分别与高速光耦的6号引脚以及功率管四的门极连接,功率管四的源极分二路分别与电阻二十五的另一端、电阻二十三的一端连接,功率管四的漏电极分三路分别与电阻二十一的一端、电阻二十三的另一端以及电流变送芯片的14号引脚连接,电阻二十一的另一端分二路分别与电容十五的另一端以及电流变送芯片的13号引脚连接,高速光耦的2号引脚串联电阻十九后,与VCC电源连接,高速光耦的3号引脚与功率管三的漏电极连接,功率管三的门极分二路分别与电阻二十二的一端以及电阻二十四的一端连接,电阻二十四的另一端、功率管三的源极连接到GND接地,电阻二十二的另一端与微控制器的69号引脚连接,微控制器的21号引脚串联电阻四十六后,分三路分别与电容二十七的一端、电阻四十七的一端以及光电耦合器七受光器的正极连接,电容二十七的另一端、光电耦合器七受光器的负极连接到GND接地,电阻四十七的另一端与VCC电源连接,微控制器的45号引脚串联电阻十四后,分三路分别与电容十的一端、电阻十五的一端以及光电耦合器三受光器的正极连接,电阻十五的另一端与VCC电源连接,微控制器的44号引脚串联电阻十三后,分三路分别与电容九的一端、电阻十一的一端以及光电耦合器二受光器的正极连接,电阻十一的另一端与VCC电源连接,电容十的另一端、光电耦合器三受光器的负极、电容九的另一端、光电耦合器二受光器的负极连接到GND接地,光电耦合器七发光源的正极分二路分别与二极管八的阴极以及电阻四十八的一端连接,电阻四十八的另一端分二路分别与电阻五十的一端以及电容二十八的正极连接,电阻五十的另一端与二极管九的阴极连接,二极管九的阳极与插件七的6号端口连接,电容二十八的负极分九路分别与二极管八的阳极、二极管三的阳极、二极管五的阳极、光电耦合器七发光源的负极、光电耦合器三发光源的负极、光电耦合器二发光源的负极、插件七的3号端口、电容七的负极以及电容八的负极连接,光电耦合器三发光源的正极分二路分别与二极管五的阴极以及电阻十六的一端连接,电阻十六的另一端分二路分别与电阻十的一端以及电容八的正极连接,电阻十的另一端与二极管二的阴极连接,二极管二的阳极与插件七的5号端口连接,光电耦合器二发光源的正极分二路分别与二极管三的阴极以及电阻十二的一端连接,电阻十二的另一端分二路分别与电阻九的一端以及电容七的正极连接,电阻九的另一端与二极管一的阴极连接,二极管一的阳极与插件七的4号端口连接,插件七的1号端口与24V电源连接,插件七的2号端口连接到GND接地,微控制器的22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晶振一的一端以及电容四十三的一端连接,微控制器的23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晶振一的另一端以及电容四十四的一端连接,电容四十三的另一端、电容四十四的另一端连接到GND接地,微控制器的24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电阻四十五的一端以及储存芯片的6号引脚连接,微控制器的25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电阻四十四的一端以及储存芯片的5号引脚连接,电阻四十五的另一端分五路分别与电阻四十四的另一端、电容二十五的一端、电阻四十九的一端、储存芯片的8号引脚以及VCC电源连接,电阻四十九的另一端分二路与储存芯片的7号引脚以及微控制器的32号引脚连接,储存芯片的1号引脚、2号引脚、3号引脚、4号引脚、电容二十五的另一端连接到GND接地,微控制器的26号引脚与插件八的17号端口连接,微控制器的27号引脚与插件八的15号端口连接,微控制器的28号引脚、42号引脚、54号引脚、71号引脚、84号引脚、96号引脚、电容三十四的一端、电容三十八的一端、电容三十九的一端、电容四十的一端、电容四十一的一端、电容四十二的一端、电容三十三的一端、电容三十一的正极、稳压芯片的2号引脚与+3V3电源连接,稳压芯片的3号引脚分三路分别与电容三十二的一端、电容二十九的正极以及VCC电源连接,电容三十三的另一端、电容三十一的负极、电容三十二的另一端、电容二十九的负极连接到GND接地,电容三十四的另一端、电容三十八的另一端、电容三十九的另一端、电容四十的另一端、电容四十一的另一端、电容四十二的另一端、微控制器的31号引脚、41号引脚、55号引脚、72号引脚、83号引脚、97号引脚连接到GND接地,微控制器的29号引脚与插件二的3号端口连接,微控制器的30号引脚与插件二的5号端口连接,微控制器的36号引脚与插件八的2号端口连接,微控制器的37号引脚与插件八的6号端口连接,微控制器的38号引脚与插件八的10号端口连接,微控制器的39号引脚与插件八的16号端口连接,微控制器的40号引脚与插件八的18号端口连接,微控制器的43号引脚与插件八的20号端口连接,插件八的1号端口与+24V电源连接,插件八的5号端口与+24V电源连接,插件八的9号端口与VCC电源连接,插件八的3号端口、7号端口、11号端口连接到GND接地,微控制器的46号引脚与加密芯片的1号引脚连接,微控制器的47号引脚与加密芯片的3号引脚连接,微控制器的94号引脚与加密芯片的6号引脚连接,微控制器的95号引脚与加密芯片的5号引脚连接,加密芯片的4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电容三十的一端以及+3V3电源连接,加密芯片的2号引脚、电容三十的另一端连接到GND接地,微控制器的48号引脚与插件二的22号端口连接,微控制器的49号引脚与插件二的21号端口连接,微控制器的50号引脚串联电阻七后,分三路分别与电阻六的一端、电阻八的一端以及电容六的一端连接,电阻八的另一端、电容六的另一端连接到GND接地,电阻六的另一端与光电耦合器一受光器的负极连接,光电耦合器一受光器的正极与VCC电源连接,光电耦合器一发光源的负极接地,光电耦合器一发光源的正极串联电阻五后,分二路分别与电容五的一端以及插件九的1号端口连接,插件九的2号端口分二路分别与电容五的另一端以及+24V电源连接,微控制器的53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电阻四十二的一端以及插件十一的4号端口连接,电阻四十二的另一端与+3V3电源连接,微控制器的56号引脚与插件二的13号端口连接,微控制器的57号引脚与插件二的14号端口连接,微控制器的58号引脚与插件二的15号端口连接,微控制器的59号引脚与插件二的16号端口连接,微控制器的60号引脚与插件二的17号端口连接,微控制器的61号引脚与插件二的18号端口连接,微控制器的63号引脚与插件二的19号端口连接,微控制器的62号引脚与插件二的20号端口连接,微控制器的76号引脚与插件二的11号端口连接,微控制器的77号引脚与插件二的10号端口连接,微控制器的78号引脚与插件二的6号端口连接,微控制器的79号引脚与插件二的7号端口连接,微控制器的80号引脚与插件二的8号端口连接,微控制器的80号引脚与插件二的9号端口连接,微控制器的82号引脚与插件二的1号端口连接,微控制器的85号引脚与插件二的2号端口连接,插件二的23号端口连接到GND接地,插件二的24号端口与VCC电源连接,微控制器的86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电阻一百零二的一端以及电阻一百零五的一端连接,微控制器的87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电阻五十五的一端以及电阻九十八的一端连接,电阻一百零二的另一端分二路分别与电阻五十五的另一端以及+3V3电源连接,电阻一百零五的另一端、电阻九十八的另一端连接到GND接地,微控制器的90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电阻三十六的一端以及插件十的5号端口连接,微控制器的91号引脚与插件十的4号端口连接微控制器的92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电阻三十五的一端以及插件十的3号端口连接,电阻三十五的另一端分三路分别与电阻三十六的另一端、插件十的1号端口以及VCC电源连接,插件十的2号端口连接到GND接地,微控制器的98号引脚与插件十一的2号端口连接,微控制器的99号引脚与插件十一的1号端口连接,插件十一的3号端口连接到GND接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华伍行力流体控制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华伍行力流体控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73098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建筑施工用定位测距装置
- 下一篇:一种工艺美术作品全息展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