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传感器防护封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0905293.9 | 申请日: | 2020-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206017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1 |
发明(设计)人: | 刘勇升;闫智桐;王晶;王尚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市长清计算机应用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H05K1/18;H05K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久维律师事务所 11582 | 代理人: | 邢江峰 |
地址: | 250306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传感器 防护 封装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传感器防护封装结构,包括组装为腔体的传感器封装腔体上壳和传感器封装腔体底壳,在传感器封装腔体底壳左端设有连通腔体内部的贯通孔,在传感器封装腔体底壳内设有一变径的弹性元件,弹性元件的左端外径小于右端外径,弹性元件的左端与贯通孔过盈配合,弹性元件的右端设有容纳槽,弹性元件的左端设有与容纳槽相连通的内孔,在容纳槽内设有安装凹槽,在腔体内设有焊接在一起的传感器、传感器电路板和导线,传感器电路板卡装于安装凹槽内。本实用新型可以解决传感器在设备受到冲击时传感器容易损坏的现象,同时解决在传感器封装腔体生产时不易控制胶体的流量、流速导致灌胶不足或过量溢出等生产工艺缺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气体探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传感器防护封装结构和方法。
背景技术
气体探测设备中的气体传感器往往是固定在一个封装腔体内使用。目前的传感器封装腔体内的结构方式是:将气体传感器焊接在传感器电路板上,然后传感器电路板使用螺钉或其他机械压紧的方式固定。同时为了避免传感器腔体内的气体进入到检测设备的主体内,再使用灌胶的方式密封传感器封装腔体和设备主体之间的通道。
这种结构形式导致的危害是,当气体探测设备跌落于地面或受到一定强度的外力冲击时,冲击力会迅速传递到传感器上,导致传感器的损坏使探测设备失效。再一个问题是在传感器封装腔体内灌胶密封时,会因不易控制胶体的流量、流速导致灌胶不足或过量溢出。再者,灌胶完毕后成为一个整体也为后续的维修、传感器更换等带来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传感器防护封装结构,解决传感器在设备受到冲击时传感器容易损坏的现象,同时解决在传感器封装腔体生产时不易控制胶体的流量、流速导致灌胶不足或过量溢出等生产工艺缺陷,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传感器防护封装结构,包括组装为腔体的传感器封装腔体上壳和传感器封装腔体底壳,在传感器封装腔体底壳左端设有连通腔体内部的贯通孔,在传感器封装腔体底壳内设有一变径的弹性元件,弹性元件的左端外径小于右端外径,弹性元件的左端与贯通孔过盈配合,弹性元件的右端设有容纳槽,弹性元件的左端设有与容纳槽相连通的内孔,在容纳槽内设有安装凹槽,在腔体内设有焊接在一起的传感器、传感器电路板和导线,传感器电路板卡装于安装凹槽内,传感器卡装于容纳槽内,导线穿过弹性元件的内孔伸至腔体外,所述导线与弹性元件的内孔过盈配合,传感器封装腔底壳内凸台面与弹性元件的外凸台面抵接,弹性元件的右端端面与传感器封装腔体上壳的内凸台面抵接,对弹性元件进行横向定位。
进一步地,所述传感器封装腔体上壳与传感器封装腔体底壳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组装为一体。
进一步地,传感器封装腔体底壳左端设有外螺纹,传感器封装腔体底壳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与气体探测设备的主电路腔体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元件左端与贯穿孔配合部分的外圆周面带有锥度,最大径大于传感器封装腔体底壳的贯通孔内径,最小径小于贯通孔内径。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和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利用弹性元件与传感器封装腔体底壳内贯通孔的过盈配合,以及弹性元件上内孔与导线的过盈配合,密封了传感器封装腔体和主腔体的通道,达到了原来灌胶的作用;2、使用弹性元件代替原来灌胶工艺,解决了灌胶工艺的种种不足;3、利用弹性元件的弹性特性,缓冲、吸收设备因外部碰撞、跌落等产生的冲击力,进而保护传感器不因受到冲击力而损坏;4、弹性元件可拆卸,后续维修时更加方便更换传感器等电路组件;5、弹性元件可重复利用,解决了原来灌胶成为一体后,传感器封装腔体只能使用一次的弊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封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封装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封装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市长清计算机应用公司,未经济南市长清计算机应用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90529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