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管道无损检测成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046460.5 | 申请日: | 2020-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9141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2 |
发明(设计)人: | 钱炳坤;赵云健;史子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航空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954 | 分类号: | G01N21/954;G01N29/04 |
代理公司: | 南昌洪达专利事务所 36111 | 代理人: | 黄文亮 |
地址: | 33006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道 无损 检测 成像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管道无损检测成像装置,包括检测轴,所述检测轴两端分别设置有至少3个支撑足,每个支撑足端部均设置有行动轮,位于检测轴同一端的行动轮所在平面与检测轴的轴线垂直;所述行动轮由电机驱动,所述电机设置于行动轮或支撑足上;所述检测轴上设置有超声检测器;所述检测轴上设置有数据传输接口或无线信号收发装置,所述数据传输接口或无线信号收发装置匹配设置有成像终端。本实用新型特别适合圆形管道的检测,不会造成翻车,可以顺利完成管道内的无损检测,装置简单实用,便于操作,生产成本低,可进行视觉成像检测,直观形象,更加实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损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管道无损检测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无损检测是指在不损害或不影响被检测对象使用性能,不伤害被检测对象内部组织的前提下,利用材料内部结构异常或缺陷存在引起的热、声、光、电、磁等反应的变化,以物理或化学方法为手段,借助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器材,对试件内部及表面的结构、性质、状态及缺陷的类型、性质、数量、形状、位置、尺寸、分布及其变化进行检查和测试的方法。无损检测是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有效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无损检测的重要性已得到公认。无损检测是利用物质的声、光、磁和电等特性,在不损害或不影响被检测对象使用性能的前提下,检测被检对象中是否存在缺陷或不均匀性,给出缺陷大小,位置,性质和数量等信息。与破坏性检测相比,无损检测有以下特点。第一是具有非破坏性,因为它在做检测时不会损害被检测对象的使用性能;第二具有全面性,由于检测是非破坏性,因此必要时可对被检测对象进行100%的全面检测,这是破坏性检测办不到的;第三具有全程性,破坏性检测一般只适用于对原材料进行检测,如机械工程中普遍采用的拉伸、压缩、弯曲等,破坏性检验都是针对制造用原材料进行的,对于产成品和在用品,除非不准备让其继续服役,否则是不能进行破坏性检测的,而无损检测因不损坏被检测对象的使用性能。所以,它不仅可对制造用原材料,各中间工艺环节、直至最终产成品进行全程检测,也可对服役中的设备进行检测。无损检查目视检测范围:1、焊缝表面缺陷检查。检查焊缝表面裂纹、未焊透及焊漏等焊接质量。2、状态检查。检查表面裂纹、起皮、拉线、划痕、凹坑、凸起、斑点、腐蚀等缺陷。3、内腔检查。当某些产品(如蜗轮泵、发动机等)工作后,按技术要求规定的项目进行内窥检测。4、装配检查。当有要求和需要时,使用同三维工业视频内窥镜对装配质量进行检查;装配或某一工序完成后,检查各零部组件装配位置是否符合图样或技术条件的要求;是否存在装配缺陷。5、多余物检查。检查产品内腔残余内屑,外来物等多余物。
管道内检测是指利用管输介质驱动检测器在管道内运行,实时检测和记录管道的变形、腐蚀等损伤情况,并准确定位的作业。油气管道大多埋地敷设,通过管道内检测可事先发现各种缺陷和损伤,了解各管段的危险程度,可预防和有效减少事故并节约管道维修资金,是保证管道安全的重要措施。
管道内检测在已用管道、新出厂管道及特殊用途管道非常必要,已有技术中使用传统检测方法非常不便,检测装置不能根据检测需要灵活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管道无损检测成像装置,该装置简单实用,便于操作,检测时能灵活运用且生产成本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管道无损检测成像装置,包括检测轴,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轴两端分别设置有至少3个支撑足,每个支撑足端部均设置有行动轮,位于检测轴同一端的行动轮所在平面与检测轴的轴线垂直;所述行动轮由电机驱动,所述电机设置于行动轮或支撑足上;所述检测轴上设置有超声检测器;所述检测轴上设置有数据传输接口或无线信号收发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轴每端设置有3个支撑足且支撑足之间夹角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足均为可调节伸缩杆。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轴上还设置有红外检测器。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轴上还设置有视觉检测器和照明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航空大学,未经南昌航空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04646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跨高速钢箱梁一体式防撞墙外模板
- 下一篇:一种移动式组合滴灌过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