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外轮转角分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127778.6 | 申请日: | 2020-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240134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6 |
发明(设计)人: | 李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智御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5/04 | 分类号: | B62D5/04;B62D3/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806 上海市杨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轮 转角 分配 装置 | ||
一种汽车技术领域的内外轮转角分配装置,包括转向电机、转角分配齿轮组、转向驱动齿轮组、中心轴、中心轴锥齿、浮动轴、传动软轴接头;转角分配齿轮组、转向驱动齿轮组、浮动轴均布置在壳体总成内;转角分配齿轮组包括电机齿轮、减速齿轮、过桥齿轮;转向驱动齿轮组包括内齿圈、行星齿轮架、行星齿轮组、太阳轮、支撑轴承。本实用新型的中心轴与转向柱同轴,由转角分配齿轮组、转向驱动齿轮组、转向电机组成,通过初始设定值+补偿值(或正或反,反向为补偿,同向为削减)实现内外轮差:方向盘驱动力+转向驱动齿轮组给系统提供初始设定值;转向电机+转角分配齿轮组给系统提供转角补偿值;两者互相作用即可实现所期许的内外轮差。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适用于汽车转向系统的优化设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汽车技术领域的转向系统,特别是一种可实现线性的内外轮转角差输出的内外轮转角分配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转向系统都是基于阿克曼转角原理实现的,汽车在行驶(直线行驶和转弯行驶) 过程中,每个车轮的运动轨迹,都必须完全符合它的自然运动轨迹,从而保证轮胎与地面间处于纯滚动而无滑移现象。大部分厂家基于梯形或矩形转向系统实现理论内外轮差转角的。在实际设计以及结构原因无法实现大转角转向,从而导致转弯半径过大整车机动性受限。而在整车平台设计的过程中由于是基于轴距轮距关系的阿克曼理论转角,致使整车平台通用化受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内外轮转角分配装置,本实用新型可以忽略轴距及轮距的变化,通过传动齿轮的匹配实现平台所需要的阿克曼转角,因无转向拉杆的机械联动转向系统,所以可以实现转向角度内轮90°转弯半径减小40%以上的线性阿克曼角,解决了梯形或矩形结构原因导致的全地形车辆通过性能受限以及传统的转向角度限制。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包括左壳体、右壳体、上盖板、转向电机、转接分配齿轮组、转向驱动齿轮组、中心轴、中心轴锥齿、浮动轴、传动软轴接头,左壳体、右壳体、上盖板构成分配装置的壳体总成;转角分配齿轮组、转向驱动齿轮组、浮动轴均布置在壳体总成内;转角分配齿轮组包括电机齿轮、减速齿轮、过桥齿轮;转向驱动齿轮组包括内齿圈、行星齿轮架、行星齿轮组、太阳轮、支撑轴承;转向电机通过支架与左壳体外侧固结在一起,电机齿轮通过电机轴与转向电机相连接;减速齿轮为同轴大小齿轮结构,大齿轮与电机齿轮相啮合,小齿轮与过桥齿轮相啮合;过桥齿轮为同轴双齿轮结构,两个齿轮结构相同,分别与两个内齿圈的外侧齿轮相啮合;支撑轴承、太阳轮内均布置在行星齿轮架内,行星齿轮架布置在内齿圈内;行星齿轮组布置在行星齿轮架上的行星齿轮槽内,行星齿轮组的外侧与内齿圈的内侧齿轮相啮合,行星齿轮组的内侧与太阳轮的外侧齿轮相啮合;传动软轴接头在浮动轴两侧各一个,传动软轴接头的一端通过花键与太阳轮相连接,另一端伸出壳体总成;传动软轴接头、浮动轴、内齿圈、行星齿轮架、太阳轮的轴线相同;中心轴的上端伸出上盖板,下端穿过浮动轴后布置在壳体总成内;中心轴锥齿过盈配合在中心轴上,并与行星齿轮架侧端的齿轮相啮合。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中,壳体总成上带有安装底座,转向电机的方向和转速可调。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中,中心轴的上端与方向盘转向柱同轴相连。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中,传动软轴接头与底盘转向模块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智御动力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智御动力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12777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节能型智慧城市用城市路灯
- 下一篇:一种采油用多功能油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