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结构简化的两级变量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1190491.8 | 申请日: | 2020-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7234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1 |
发明(设计)人: | 汤晓磊;许仲秋;刘光明;佘笑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机油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16 | 分类号: | F01M1/16;F01M1/02 |
代理公司: | 衡阳雁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31 | 代理人: | 李政科 |
地址: | 421400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结构 简化 两级 变量 控制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化的两级变量控制系统,包括单腔反馈可变排量叶片泵、主油道、油底壳、先导阀、电磁阀,先导阀包括阀套、阀芯和弹簧,阀芯整体呈“工”字形,包括杆状部和分别设置在杆状部两端的第一圆盘和第二圆盘,第一圆盘的端面与阀套之间形成弹簧腔,第二圆盘的端面与阀套之间形成控制腔,杆状部与阀套内壁之间形成中转室;控制腔与泵出口或主油道始终相连,中转室通过电磁阀与主油道相连;阀套上设有用于连接反馈压力油腔的反馈油道接口。上述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布局更加简化,控制策略更加快捷有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燃机润滑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内燃机润滑用单腔反馈可变排量叶片泵的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发动机润滑系统机油泵变排量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普及,叶片式机油泵获得了广泛应用,现有叶片泵包括单作用腔反馈和双作用腔反馈两种变量形式,其中单作用腔反馈可以设计成一级可变排量模式,通过电液比例控制阀可实现MAP控制,双作用腔反馈可以设计成两级可变排量模式。
现有技术提供的单腔两级变排量叶片泵的控制系统中普遍都会用到电磁阀和机械阀,其中机械阀的结构和整个系统的油路设计通常较为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化的两级变量控制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结构简化的两级变量控制系统,包括单腔反馈可变排量叶片泵、泵出口、安全阀、主油道、油底壳、电磁阀、先导阀,所述单腔反馈可变排量叶片泵包括泵体、反馈压力油腔、转子、变量滑块和变量弹簧,所述先导阀包括阀套、阀芯和弹簧;所述阀芯整体呈“工”字形,包括杆状部和分别设置在杆状部两端的第一圆盘和第二圆盘,第一圆盘和第二圆盘的直径相同,第一圆盘的端面与阀套之间形成弹簧腔,第二圆盘的端面与阀套之间形成控制腔,所述杆状部与阀套内壁之间形成中转室;所述控制腔通过油路与泵出口或主油道始终相连,所述中转室通过电磁阀与主油道相连;所述阀套的侧壁上设有用于连接反馈压力油腔的反馈油道接口,通过弹簧力和机油压力控制阀芯在阀套中的移动,随着阀芯在阀套中的位置不同,反馈油道接口择一地处于与中转室相通或与控制腔相通两种状态,从而实现中转室或控制腔与所述反馈压力油腔的通断;所述电磁阀的P口与主油道相通,A口与先导阀的中转室相通,T口与油底壳相通,A口在ECU的控制下可与P口或T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包括以下两个阶段:在一级可变排量阶段,在ECU的控制下,电磁阀的P口与A口连通,主油道压力油通过电磁阀进入先导阀的中转室(83),在此阶段,从泵出口或主油道进入控制腔内的油压不足以推动阀芯往弹簧腔移动,此时反馈油道接口与中转室相通,将中转室内的机油引入到反馈压力油腔内;当主油道的机油压力达到调定的低压变量压力点时,主油道的机油压力经过中转室进入反馈压力油腔并直接作用于变量滑块,使变量滑块与转子的偏心量减少,从而降低输出排量;
当电磁阀在ECU的控制下切换到另一工作状态时,电磁阀的P口与A口不连通,电磁阀的A口与T口连通,先导阀的中转室内的压力油通过电磁阀泄至油底壳,系统进入二级可变排量阶段,在二级可变排量阶段,先导阀的控制腔仍然与泵出口或主油道相通,中转室内的油压为零;在泵出口或主油道的机油压力未达到调定的高压变量压力点之前,反馈压力油腔依次通过先导阀的反馈油道接口、中转室与油底壳相通;当泵出口或主油道的机油压力达到调定的高压变量压力点时,先导阀阀芯在控制腔内的机油压力作用下向弹簧腔移动,使控制腔的空间增大进而与反馈油道接口相通,反馈压力油腔依次通过先导阀的反馈油道接口、控制腔与泵出口或主油道相通,泵出口或主油道的机油压力进入反馈压力油腔直接作用于变量滑块,使变量滑块与转子的偏心量减少,从而降低输出排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机油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湖南机油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19049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