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磨床的生产组线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1206063.X | 申请日: | 2020-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247096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5 |
发明(设计)人: | 陶峰;吴楚;黄鑫;李彬;窦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中航精机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27/00 | 分类号: | B24B27/00;B24B19/00;B24B41/00;B24B41/02;B24B5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薛晨光 |
地址: | 441003***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磨床 生产组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基于磨床的生产组线系统,包括磨床组、烘干机(3)、传送装置(2)和收料装置;其中,磨床组具有多台用于磨削加工待加工工件的磨床(1);烘干机(3)用于烘干已完成磨削的工件;传送装置(2)设置在多台所述磨床(1)的工件出口(12)与所述烘干机(3)的工件进口(31)之间,所述传送装置(2)的传动带(21)的下方设置有接水槽(22);收料装置(4)与所述烘干机(3)的工件出口(12)相对设置,以容置已完成烘干的工件。应用本方案,能够实现工件单件连续生产,从而有效降低生产投入,为提高生产效率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磨床的生产组线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工件生产方式中,通过单独的设备对工件分别完成磨削、传输、烘干,磨床对工件进行加工后需要通过运输设备,长距离输送到烘干机进行烘干。受现有加工设备的限制,在批量产品全部完成流程之前,产品不会传送到下一个工序流程。因此,产品数量越大,单个产品在各工序流程之间停留的时间越长,从而导致工序等待时间较长、生产周期长的缺陷,且存在浪费空间。
另外,工件加工完成后,需要搬运至检验台或下一工序,不可避免地存在工时浪费;在操作者搬运工件的过程中,加工工件残留的切削液污染车间地面,不利于生产现场6S管理,湿滑的地面容易造成工伤。
有鉴于此,亟待针对现有磨床生产设备进行优化设计,以克服上述技术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磨床的生产组线系统,以实现工件单件连续生产,从而降低生产投入,为提高生产效率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磨床的生产组线系统,包括:磨床组,具有多台用于磨削加工待加工工件的磨床;烘干机,用于烘干已完成磨削的工件;传送装置,设置在多台所述磨床的工件出口与所述烘干机的工件进口之间,所述传送装置的传动带的下方设置有接水槽;收料装置,与所述烘干机的工件出口相对设置,以容置已完成烘干的工件。
优选地,所述磨床具有磨削机械臂组,所述磨削机械臂组包括分别铰接于固定本体的进料机械臂和出料机械臂;其中,所述进料机械臂配置为可绕其铰接中心转动,以便其操作端在所述磨床的放入口和磨削工位之间切换;所述出料机械臂配置为可绕其铰接中心转动,以便其操作端在所述磨床的磨削工位和工件出口之间切换。
优选地,所述磨床的工件出口设置有具有滑道的第一引导装置,所述第一引导装置的滑道进口位于所述磨床的工件出口的下方,所述第一引导装置的滑道出口位于所述传动带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第一引导装置呈折弯状,且形成其滑道出口的出口段呈水平状态设置。
优选地,所述传动带的近所述烘干机一侧设置有具有滑道的第二引导装置,所述第二引导装置的滑道进口位于所述传动带的下方,所述第二引导装置的滑道出口位于所述烘干机的工件进口上方。
优选地,所述第二引导装置的滑道进口尺寸小于滑道出口尺寸,且形成其滑道出口的板段自本体折弯形成。
优选地,所述传动带的工作面呈倾斜状态设置,且其近所述磨床的一侧低于其近所述烘干机的一侧。
优选地,在水平投影面内,所述传动带位于所述接水槽的内侧。
优选地,多台所述磨床沿所述传动带的输送方向依次设置。
优选地,沿所述传动带的输送方向依次设置的多台所述磨床配置在所述传动带的两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中航精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北中航精机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20606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预混燃烧器
- 下一篇:一种电动车灯用防护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