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平头卡车驾驶室前部防撞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2021258489.X | 申请日: | 2020-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270967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发明(设计)人: | 沈磊;何润华;王智勇;程志刚;周宏钟;程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B62D33/06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姚姣阳 |
地址: | 21003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平头 卡车 驾驶室 前部 总成 | ||
该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保护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平头卡车驾驶室前部防撞总成,属于车辆部件中辅助装备技术领域。包括前保险杠蒙皮总成和车架,防撞总成相互对称两个分部在驾驶室前部,并分别位于前端车架左、右侧;各防撞总成包括前挡板、中部支撑板、侧向支撑板、基座连接板,中部支撑板沿其宽度面的平面焊连在前挡板内侧面上,侧向支撑板焊连在前挡板内侧边缘上,基座连接板与侧向支撑板“┫”形的中部横向底面对应焊连,基座连接板另一侧延伸抵达前挡板内侧面并彼此相连;前挡板经其连接孔通过连接件对应连接在前保险杠蒙皮总成上,中部支撑板经其连接孔通过连接件对应连接车架纵梁上,基座连接板经其连接孔通过连接件分别对应连接在车架纵、横梁上。该防撞总成结构合理、安装方便,降低驾驶室在碰撞中变形而保护了乘员安全。
技术领域
该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保护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平头卡车驾驶室前部防撞总成,属于车辆部件中辅助装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轻型卡车以平头卡车为主,乘员位置相对靠前,在行驶过程中驾驶室遭遇前部猛烈撞击而可能变形时,很容易挤压到内部乘员,造成乘员伤害很大,因此如何降低驾驶室在碰撞中的变形是保护乘员安全的重要手段。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平头卡车主要是非承载式结构,驾驶室相对独立,对正面碰撞时的结构强度要求一般采用直接加强驾驶室侧围的方式,不仅成本高昂,往往效果也不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
该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安装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平头卡车驾驶室前部防撞总成。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该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平头卡车驾驶室前部防撞总成,包括前保险杠蒙皮总成和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总成呈相互对称两个分部在驾驶室前部,并分别位于前端车架左、右侧;各防撞总成包括前挡板、中部支撑板、侧向支撑板、基座连接板,所述前挡板一侧上具有与前保险杠蒙皮总成相连的连接孔;所述中部支撑板一侧宽度面构成平面,另一侧宽度面呈不等距阶梯状,所述中部支撑板下端向车架方向延伸成垂直翻边,垂直翻边上具有连接孔;所述侧向支撑板呈“┫”形;所述基座连接板呈“L”形,基座连接板的“L”形一侧面上具有与车架纵、横梁对应连接的若干连接孔;所述中部支撑板沿其宽度面的平面焊连在前挡板内侧面上,所述侧向支撑板 “┫”形的纵向侧面焊连在远离连接孔一侧前挡板内侧边缘上,所述基座连接板的带连接孔一侧与侧向支撑板 “┫”形的中部横向底面对应焊连,基座连接板另一侧延伸抵达前挡板内侧面并彼此相连;所述前挡板经其连接孔通过连接件对应连接在前保险杠蒙皮总成上,所述中部支撑板经其垂直翻边上连接孔通过连接件对应连接车架纵梁上,所述基座连接板经其各连接孔通过连接件分别对应连接在车架纵、横梁上。
进一步的,所述前挡板与所述中部支撑板间具有三角支撑板,三角支撑板上、下间隔两支;所述中部支撑板与所述侧向支撑板间具有横向加强板,其中横向加强板底部与基座连接板上表面焊连。
进一步的,所述前挡板上端一侧延伸成挡边,另一侧形成让位区。
进一步的,所述基座连接板的“L”形一侧面上若干连接孔间具有减重孔。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均采用螺栓。
进一步的,还包括驾驶室安装总成,所述驾驶室安装总成包括驾驶室前悬置竖板、驾驶室前悬置安装板、驾驶室前悬置基座;驾驶室前悬置竖板上焊连驾驶室前悬置安装板,驾驶室前悬置安装板上焊连驾驶室前悬置基座并保持驾驶室前悬置基座上驾驶室安装孔位于中心位置;所述驾驶室安装总成依附所述侧向支撑板外侧面布置,驾驶室前悬置安装板一侧置于侧向支撑板 “┫”形的中部横向面上,驾驶室前悬置竖板与基座连接板上减重孔周围面焊连;驾驶室前悬置基座经驾驶室安装孔并通过橡胶悬置与驾驶室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前挡板、中部支撑板、侧向支撑板、基座连接板、三角支撑板、横向加强板,均为刚性材质。
再进一步的,所述驾驶室前悬置竖板、驾驶室前悬置安装板、驾驶室前悬置基座,均为刚性材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未经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25848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浇铸模具及蠕墨铸铁缸体
- 下一篇:DOC前均匀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