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减震效果好的汽车减振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21372959.5 | 申请日: | 2020-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261606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陈万里;应新松;丁群振;谢尚浦;林东;豆高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亚之星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32 | 分类号: | F16F9/32;F16F9/36;F16F9/34;F16J15/16 |
代理公司: | 温州冠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346 | 代理人: | 吴冲般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震 效果 汽车 减振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震效果好的汽车减振器,包括外管、内管以及连杆,所述外管的后端设有后盖,所述外管的前端设有油封,所述油封与连杆活动连接,所述外管、内管以及连杆为同轴设置,所述连杆的末端上设有活塞总成,所述内管的末端上设有底阀总成,所述内管包括有相平行的后直筒段与缩口段,所述缩口段的内径小于后直筒段,所述缩口段设置在内管的前端位置上,所述外管内设有导向器,所述导向器设置在油封与内管之间,所述导向器的后端套设在缩口段内,所述连杆可移动的配合在导向器上,所述连杆内限位组件上设有用于与缩口段进行配合的活塞环,所述活塞环与缩口段为过渡配合,本实用新型增大了阻尼力,从而具有更好的减震功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减震效果好的汽车减振器。
背景技术
为改善汽车行驶平稳性,汽车悬架中通常会安装减振器,当前市面上采用的减振器大多是液力减振器,其通常包括有外管、内管,内管内设有连杆、活塞总成,活塞总成将内管分隔成上、下两个腔室,其工作原理是当车架和车桥间受震动出现相对运动时,减振器内的连杆带动活塞总成进行上下运动,从而使内管内的油液从一个腔经过不同的空隙流入另一个腔内,此时孔壁与油液间的摩擦和油液分子间的内摩擦对震动形成阻尼力,使汽车震动能量转化为油液的热能,再由减振器吸收散发到空气中。该结构的汽车减振器结构在缓冲液压时,只有活塞进行一级缓冲,因此导致阻尼力不够,汽车在颠簸的路上就容易引起车身剧烈震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减震效果好的汽车减振器,其通过将内管前端进行缩口,并在连杆内限位组件上增加与内管缩口段内径配合的活塞环,当连杆拉伸运动使活塞环进入缩口段内时会产生额外的附加阻尼力,从而具有更好的减震功能,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减震效果好的汽车减振器,包括外管、设置在外管内的内管以及设置在内管内的连杆,所述外管的后端设有后盖,所述外管的前端设有油封,所述油封与连杆活动连接,所述外管、内管以及连杆为同轴设置,所述连杆的末端上设有活塞总成,所述内管的末端上设有底阀总成,所述内管包括有相平行的后直筒段与缩口段,所述缩口段的内径小于后直筒段,所述缩口段设置在内管的前端位置上,所述外管内设有导向器,所述导向器设置在油封与内管之间,所述导向器的后端套设在缩口段内,所述连杆可移动的配合在导向器上,所述连杆上设有连杆内限位组件,所述连杆内限位组件上设有用于与缩口段进行配合的活塞环。
优选的,所述连杆内限位组件包括有第一连杆外挡圈、第二连杆外挡圈、第一油封垫片以及第二油封垫片,所述连杆上开有第一安装槽与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连杆外挡圈设置在第一安装槽内,所述第二连杆外挡圈设置在第二安装槽内,所述第一油封垫片上开有第一卡合台阶,所述第二油封垫片上开有第二卡合台阶,所述第一卡合台阶与第一连杆外挡圈相卡合,所述第二卡合台阶与第二连杆外挡圈相卡合,所述第一油封垫片与第二油封垫片相贴紧设置在第一连杆外挡圈与第二连杆外挡圈之间,所述第一油封垫片在与第二油封垫片接触的一端上开有限位台阶,所述活塞环设置在限位台阶上。
优选的,所述连杆上设有缓冲环,所述缓冲环设置在靠近于第一油封垫片的位置上。
优选的,所述缩口段的内径与后直筒段的内径比为0.9-0.95:1。
优选的,所述缩口段与后直筒段之间设有倒角段,所述倒角段与后直筒段形成的角度为165°。
优选的,所述缩口段的长度与后直筒段的长度比为0.2-0.3:1。
优选的,所述外管的前端上设有防尘盖,所述防尘盖盖在油封上方。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将内管的前端进行缩口,使内管的前端形成缩口段,并在连杆内限位组件上增加与内管缩口段内径配合的活塞环,因此当连杆拉伸运动使活塞环进入缩口段内时会产生额外的附加阻尼力,从而使本实用新型具有更好的减震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亚之星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亚之星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37295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计算机转向安装底座
- 下一篇:一种极限防爆透气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