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电机转子卸料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1408622.5 | 申请日: | 2020-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266853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发明(设计)人: | 陈东升;林壮先;郭旭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揭阳市吉杯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47/92 | 分类号: | B65G47/92 |
代理公司: | 揭阳市博佳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52 | 代理人: | 黄少松;刘显通 |
地址: | 522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电机 转子 卸料 机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电机转子卸料机构,包括转子磁吸机构和转子撞落机构;转子磁吸机构包括第一动力缸、升降杆和磁吸块;升降杆穿过架体的导向座由第一动力缸提供动力控制升降,升降杆的下端装设有挡圈,以能使升降杆上升至架体下侧面时限位;磁吸块设置于升降杆的下端面且具有平面吸附面,以能使升降杆下降时磁吸块抵接转子的光轴的轴平面时构成面对面磁吸附结构;转子撞落机构包括第二动力缸、伸缩杆和撞片;伸缩杆由第二动力缸提供动力控制伸缩,撞片与伸缩杆连接并由伸缩杆动作致动产生对转子的光轴施加撞击力而构成转子撞落机构。具有结构简单、操控方便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电机转子卸料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微电机转子的绕线生产,大多数是用转子的光轴插在竖直方向的定位孔实现水平方向移动限位,采用机械手夹持转子进行卸料的第一个动作均是要先将转子抬高。在绕线完成后,要么人工,要么用机械手夹持转子光轴头部进行搬运。这种结构的弊端在于:若机械手的水平方向定位不准,夹持过程中会出现受力不平衡从而伤到转子;机械手夹持部位的高度也需要适配转子光轴的长度,生产过程中换其它规格的转子生产,若转子光轴较长,机械手的夹持高度也必须对应调高,不然机械手也会夹伤转子,调试高度过程影响生产效率;机械手的夹持部位需要适配转子光轴直径规格,规格不匹配无法夹持转子;这些弊端增加了零配件的加工精度、机构的复杂程度以及调试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机器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控方便的微电机转子卸料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转子磁吸机构和转子撞落机构;所述转子磁吸机构包括第一动力缸、升降杆和磁吸块;所述升降杆穿过架体的导向座由第一动力缸提供动力控制升降,升降杆的下端装设有挡圈,以能使升降杆上升至架体下侧面时限位;所述磁吸块设置于升降杆的下端面且具有平面吸附面,以能使升降杆下降时磁吸块抵接转子的光轴的轴平面时构成面对面磁吸附结构;所述转子撞落机构包括第二动力缸、伸缩杆和撞片;所述伸缩杆由第二动力缸提供动力控制伸缩,所述撞片与伸缩杆连接并由伸缩杆动作致动产生对转子的光轴施加撞击力而构成转子撞落机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升降杆套设有弹簧,以能使升降杆下降时构成缓冲结构及升降杆上升时构成复位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升降杆为同步升降的一对升降杆,所述第一动力缸布置于该对升降杆的力臂居中位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撞片为同步伸缩的一对撞片,所述第二动力缸布置于该对撞片的力臂居中位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对撞片通过担杆与第二动力缸连接,担杆的两端通过导向轴承导向。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动力缸和第二动力缸均采用气缸。
本实用新型,利用磁吸原理,吸附转子卸料方便、高效。
下面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准备吸附转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实施例的吸附转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实施例的吸附转子后准备卸料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实施例的卸料转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动力缸;2、升降杆;3、磁吸块;4、导向座;5、挡圈;6、转子的光轴;7、第二动力缸;8、伸缩杆;9、撞片;10弹簧;11、担杆;12、导向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揭阳市吉杯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揭阳市吉杯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4086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