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正向碰撞传力装置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021527743.1 | 申请日: | 2020-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308308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宁行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诺创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28 | 代理人: | 沈玮玮;杨仁波 |
地址: | 201702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正向 碰撞 装置 车辆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正向碰撞传力装置及车辆。正向碰撞传力装置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纵梁和机舱横梁;纵梁端板,所述纵梁端板安装在所述第一纵梁上;吸能板,所述吸能板安装在所述纵梁端板上靠近所述机舱横梁的一侧并位于所述第一纵梁上背向所述机舱横梁的一侧,所述吸能板与所述第一纵梁之间留有间隙。车辆包括正向碰撞传力装置。本申请提供的正向碰撞传力装置及车辆,降低了正面小偏置碰撞时乘员舱的入侵量,提高乘员在正面小偏置碰撞时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身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正向碰撞传力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碰撞是车辆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安全带、安全气囊等一些安全装置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乘员的安全,但当传递到乘员舱的碰撞力达到一定数值后,碰撞力产生的极大的冲击作用也会使乘员受到巨大伤害甚至死亡。一个安全的车身结构,可以有效的吸收并传递汽车碰撞产生的碰撞力,以提高乘员的安全性。
车辆碰撞以正向碰撞为主,正向碰撞又分为正面碰撞、正面偏置碰撞以及正面小偏置碰撞。当正面碰撞和正面偏置碰撞时,车身纵梁都能参与变形吸收并传递碰撞能量,正面小偏置碰撞发生时,结构承载面在前纵梁外侧车身吸能结构无法发挥压溃吸能的作用,碰撞力会直接传到乘员舱,导致乘员舱的入侵量增大,乘员受伤严重甚至死亡。
因此,有必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正向碰撞传力装置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降低正面小偏置碰撞时乘员舱的入侵量,提高乘员在正面小偏置碰撞时的安全性。
本使用新型提供的正向碰撞传力装置,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纵梁和机舱横梁;纵梁端板,所述纵梁端板安装在所述第一纵梁上;吸能板,所述吸能板安装在所述纵梁端板上靠近所述机舱横梁的一侧并位于所述第一纵梁上背向所述机舱横梁的一侧,所述吸能板与所述第一纵梁之间留有间隙。纵梁端板起到碰撞吸能和定位吸能板的作用,吸能板与第一纵梁之间留有间隙,可在正面偏置或者正面小偏置碰撞时为吸能板保留充足的压溃吸能空间,减小碰撞能量;碰撞作用力作用到纵梁端板上后,纵梁端板向内弯折带动吸能板随之向内翻转挤压第一纵梁,第一纵梁发生形变并向内挤压机舱横梁,通过形成纵梁端板、吸能板、第一纵梁、机舱横梁的传力诱导路径,以将正面偏置或者正面小偏置的碰撞力通过机舱横梁分散至车身各处,从而降低正面偏置或者正面小偏置碰撞时越过第一纵梁直接作用到乘员舱的碰撞力,提高了乘员在正面偏置或者正面小偏置碰撞时的安全性。
可选的,所述正向碰撞传力装置还包括轮罩侧边梁和连接梁,所述轮罩侧边梁与所述第一纵梁相对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一纵梁上背向所述机舱横梁的一侧,所述连接梁连接所述纵梁端板与所述轮罩侧边梁。本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梁将纵梁端板和吸能板的部分受力诱导至轮罩侧边梁,形成纵梁端板、连接梁、轮罩侧边梁的又一传力诱导路径,有利于进一步地降低正面小偏置碰撞时越过第一纵梁直接作用到乘员舱的碰撞力。
可选的,所述正向碰撞传力装置还包括第二纵梁,所述第二纵梁与所述第一纵梁相对设置,所述机舱横梁连接在所述第一纵梁与所述第二纵梁之间。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机舱横梁可以将第一纵梁上受到的碰撞力传递至第二纵梁上,进而将正面小偏置碰撞力分散至车身。
可选的,所述正向碰撞传力装置还包括相连接的防撞梁和传力梁,所述防撞梁和所述传力梁均位于所述纵梁端板上背向所述第一纵梁的一侧,所述防撞梁与所述机舱横梁相对设置并通过所述传力梁连接在所述纵梁端板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撞梁和传力梁是碰撞发生时首先受力和形变的部件,防撞梁在吸收一部分碰撞作用后将剩余的碰撞力通过传力梁传递至纵梁端板,并通过纵梁端板进一步地传递碰撞力。
可选的,机舱横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之间的加强纵梁,所述第一横梁连接在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上,所述第二横梁连接在所述第一纵梁与所述第二纵梁上。本申请中的第一横梁、第二横梁以及加强纵梁将机舱横梁限定成H形结构,增加了机舱横梁的结构稳定性和传递受力的可靠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5277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编织袋折痕机收料机构
- 下一篇:高速公路养护施工安全标志牌固定支撑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