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行李箱盖内板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021597591.2 | 申请日: | 2020-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21282869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杜强;李双增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12 | 分类号: | B62D2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诺创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28 | 代理人: | 沈玮玮;杨仁波 |
地址: | 201702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行李箱 盖内板 车辆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行李箱盖内板及车辆。行李箱盖内板包括板体,分别位于所述板体上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侧的第一铰链区和第二铰链区;位于板体上的支撑梁,支撑梁下凹连接在第一铰链区和第二铰链区之间,以使支撑梁与第一铰链区在连接处限定出第一凸台,支撑梁与第二铰链区在连接处限定出第二凸台;位于板体上的匹配区,匹配区沿板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与支撑梁首尾闭合连接限定出围合的加强区;位于板体上的加强梁,加强梁位于加强区内且两端分别一一对应地延伸至支撑梁和匹配区。车辆包括行李箱盖内板。本申请提供的行李箱盖内板及车辆,使行李箱盖内板兼具轻量化和结构性能。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行李箱盖内板及车辆。
背景技术
行李箱盖一般分为相扣合的行李箱盖内板和行李箱盖外板,行李箱盖内板的强度和刚度等结构性能对行李箱盖的整体结构稳定性影响较大。
对行李箱盖内板的轻量化开发有利于车辆的轻量化和节省整车开发成本,一般采用塑料材料替代原有的钣金材料,或者减薄行李箱盖内板的厚度的方式以减轻行李箱盖内板的重量,但采用塑料材料或者减薄行李箱盖内板的厚度均降低了行李箱盖的结构强度和刚度,降低行李箱盖板的整体结构稳定性。
因此,有必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行李箱盖内板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使行李箱盖内板兼具轻量化和结构性能。
本申请提供的行李箱盖内板,包括板体,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板体上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侧的第一铰链区和第二铰链区;位于所述板体上的支撑梁,所述支撑梁下凹连接在所述第一铰链区和所述第二铰链区之间,以使所述支撑梁与所述第一铰链区在连接处限定出第一凸台,所述支撑梁与所述第二铰链区在连接处限定出第二凸台;位于所述板体上的匹配区,所述匹配区沿所述板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与所述支撑梁首尾闭合连接限定出围合的加强区;位于所述板体上的加强梁,所述加强梁位于所述加强区内且两端分别一一对应地延伸至所述支撑梁和所述匹配区。本实施例中,通过支撑梁增加第一铰链区和第二铰链区的结构强度和刚度,通过第一凸台增加第一铰链区与支撑梁之间的连接强度和刚度,通过第二凸台增加第二铰链区与支撑梁之间的结构强度,通过支撑梁和匹配区围合限定出加强区增加了板体上位于第一铰链区和第二铰链区之间区域的结构强度和刚度,通过将加强梁横向设置在加强区并连通支撑梁和匹配区增加了加强区的结构强度和刚度,进而增加板体整体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且所需的部件较少,板体的材料可以沿用钣金且无需整体增厚,有利于轻量化。
可选的,所述支撑梁包括与所述匹配区相对设置的支撑段和分别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所述支撑段的两端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均朝所述匹配区延伸至连接在所述匹配区。通过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均延伸至匹配区,可以实现支撑梁与匹配区之间的闭合连接,其中第一连接段与支撑段之间、第二连接段与支撑段之间均可以圆弧过渡连接,以增加连接处的结构强度。
可选的,所述行李箱盖内板还包括沿所述板体的边沿延伸并闭合设置的密封区,所述支撑段上远离所述匹配区的一侧延伸至所述密封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密封区用于在行李箱盖扣合在行李箱腔体上时沿行李箱腔体的周向边沿起到密封的作用,支撑梁的外表面和密封区的外表面可以设置成近似等高,有利于提高防腐涂装性能。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均与所述加强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加强梁之间设置有第一涂胶区,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加强梁之间设置有第二涂胶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涂胶区和第二涂胶区用于注入胶体,并通过胶体与行李箱盖外板相粘接,提高行李箱盖内板与行李箱盖外板之间的结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第一涂胶区开设有第一胶槽,所述第二涂胶区开设有第二胶槽,所述第一胶槽与所述第二胶槽中,至少有一个为环形槽。第一胶槽或者第二胶槽可以为首尾连通的四边形槽,膨胀胶等胶体注入其中,行李箱盖内板和行李箱盖外板叠合后通过膨胀胶粘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59759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