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农田多功能植物缓冲结构体系有效
申请号: | 202021918045.4 | 申请日: | 2020-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303750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3 |
发明(设计)人: | 李洁;张贵龙;赖欣;谭炳昌;赵建宁;杨殿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E02B3/00;E02B5/00;E02B5/08;A01G17/00;A01G20/00;A01G22/60 |
代理公司: | 郑州盈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96 | 代理人: | 樊羿;张晓辉 |
地址: | 300191***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农田 多功能 植物 缓冲 结构 体系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农田多功能植物缓冲结构体系,基于春‑夏茬作物和夏‑秋茬作物,在田块与河道或沟渠间、田块与道路间、田块与田块间,按照不同植物材料配套方式建立体系化的植物缓冲结构;并基于黄淮海流域的气候、水质、土质,选择环境适应性强、有一定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的植物材料,使得搭配的植物缓冲结构有拦截过滤径流水体中氮元素和磷元素能力,可防止田间排水直接流入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河流水域不被污染,优化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观光旅游产业的发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田生态环境改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农田多功能植物缓冲结构体系。
背景技术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农作物主要产区之一,主要包括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中南部、安徽省和江苏省的北部,在该区域中,许多种植蔬菜的农田,由于生产中肥、药投入极高,引起的面源污染突出。
调查研究表明,黄淮海平原蔬菜主产区单季平均氮、磷肥用量分别达523.2kg/ha、360.6 kg/ha(折纯),农药用量达27.1kg/ha。因过量施肥,部分菜区土壤累积速效氮、磷分别达186.7mg/kg、302.2mg/kg,严重威胁水体生态安全;有资料显示,该区域主要河道劣Ⅴ类水占10%~40%,重点湖泊综合营养指数达50~60。
而另一方面,随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该区域种植作物种质资源趋同,小麦、玉米、大蒜、辣椒等大宗农产品单一化大面积种植,品种之间差异极小,作物同质化严重,导致农作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病虫害抵抗力变差。
当前,如何防止农田面源污染物直接流入自然生态系统,优化农业生产环境,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势在必行。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针对黄淮海流域构建一种农田多功能植物缓冲结构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农田生态环境改良,以解决该区域农田面源污染突出、以及作物种植单一所带来的抗病虫害能力变差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构建一种农田多功能植物缓冲结构体系,包括春-夏茬作物缓冲结构或/和夏-秋茬作物缓结构;其中,
所述春-夏茬作物缓冲结构包括:
(1)农田邻接河道或沟渠时,设置于田块与河道或沟渠间的灌-草缓冲复合带,且灌木植物靠近河道或沟渠一侧设置;
(2)设置于田块与道路间的景观防护带,其为金鸡菊、万寿菊或/和混播草地带;
(3)设置于自然或行政区划田块间的田埂上的除虫菊隔离带;或/和田块面积≥6667m2时,设置于田块间的除虫菊隔离墙。
所述夏-秋茬作物缓冲结构包括:
(1)农田邻接河道或沟渠时,田块与河道或沟渠间设置由马蔺、紫花苜蓿和水芹带构成的过滤带;
(2)设置于田块与道路间的绿篱墙;
(3)设置于自然或行政区划田块间的田埂上的绿肥植物墙;或/和田块面积≥10亩时,设置于田块间的绿肥植物墙。
所述灌-草缓冲复合带包括由田块至河道或沟渠方向依次布设的薄荷带、苜蓿带和灌木柳带,且所述薄荷带、紫花苜蓿带、灌木柳带各自的建植宽度≥1.0m。
所述灌木柳带布设于水际线处,并断点式每隔5m向沟渠或河道内部延伸种植0.5~1.0m(断点式种植可使灌木柳在河道内成斑块分布,可提高植株成活率,为河滨动物提供栖息场所,提升修复效率;较河道整体种植,断点式种植也可显著降低综合修复成本)。
所述金鸡菊或万寿菊带宽度≥1.0m,混播草地带宽度≥0.5m,所述混播草地带为早熟禾-多年生黑麦草地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未经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91804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