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对接充电触发装置、自动行走设备的充电站及割草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1967903.4 | 申请日: | 2020-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0484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周国扬;王夕雯;郑鑫;刘楷;汪洋;王近;成孟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苏美达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江苏致邦律师事务所 32230 | 代理人: | 葛胜非;毛禾枫 |
地址: | 2100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对接 充电 触发 装置 自动 行走 设备 充电站 割草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对接充电触发装置、自动行走设备的充电站及割草系统。其能够在自动行走设备运行至接近充电位置时抵接触发元件,通过触发元件的移动触发开关元件,实现充电信号的导通或关断。由此,本实用新型的对接充电触发装置能够自动感应自动行走设备对接充电的状态,适时接通主供电线路输出充电信号,不需要人为操作控制,也不需要充电站控制器或电子开关等额外的电子元器件和控制电路。本实用新型能够简化充电站电路结构,且由于其采用的是机械开关,因而还能够避免电子器件故障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对充电站充电信号进行通断状态切换,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行走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对接充电触发装置、自动行走设备的充电站及割草系统。
背景技术
智能割草机器人等自动行走设备已经得到广泛普及。其能够代替传统割草机,减少维护草坪所需人力成本。自动行走设备能够自动运行,有效的解放了人力,为用户带来了便利。
自动行走设备通常采用电池包为设备提供动力。当工作一段时间后,电池包电量不足,则需要返回充电站进行充电。充电站通常设在自动行走设备工作区域的边界导线上。自动行走设备检测电池包,接收到返回充电的指令后,其控制单元会控制自动行走设备沿着边界导线运行,返回至充电站进行对接充电。
现有的充电站上,其充电电极一直带电。这样不仅使得充电站始终消耗电能,而且还会造成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设置有单独的输入模块,其能够向充电站的控制器输入控制信号,再由充电站的控制器充电站内的控制主供电线路上的电子开关通电或断电。但是,上述方式需要另外设置输入模块,需要额外的电子器件和控制电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接充电触发装置、自动行走设备的充电站及割草系统。本申请通过触发元件和开关单元之间的配合可自动由自动行走设备触发控制充电信号的通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对接充电触发装置,其包括:
触发元件,其设置在自动行走设备的充电站上,能够在自动行走设备抵触作用下产生位移;
开关单元,其设置在所述触发元件的移动路径上,用于直接导通或关断充电信号。
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对接充电触发装置,其中,所述充电站包括电极单元,其设置在所述触发元件的内部,用于与自动行走设备的充电接头对接充电。
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对接充电触发装置,其中,所述触发元件在自动行走设备抵触作用下由位于充电站的待机位置移动至充电站的充电位置;
当触发元件移动至充电位置时触发开关单元导通充电信号,当触发元件脱离充电位置时关断开关单元的充电信号。
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对接充电触发装置,其中,所述触发元件移动至充电位置时,所述电极单元的前端位于触发元件的外侧,且电极单元的前端与自动行走设备上的充电接头对接充电;
触发元件位于充电站外部的待机位置时,电极单元的前端位于触发元件的内部。
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对接充电触发装置,其中,还包括安装在触发元件的内侧端部的位置恢复装置,用于驱动所述触发元件由充电位置恢复至待机位置。
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对接充电触发装置,其中,所述位置恢复装置为弹性件。
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对接充电触发装置,其中,所述触发元件为筒状结构,其包围在所述电极单元的外周。
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对接充电触发装置,其中,所述充电站包括有两个电极单元,每一个电极单元的外周分别设置有所述触发元件,每一个触发元件的移动路径上分别设置有开关单元,两个开关单元串联连接在充电信号的输出电路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苏美达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南京苏美达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96790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