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联络线布置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2125111.9 | 申请日: | 2020-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367664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颜燕舞;袁晓萍;凌景文;臧向;陈荣;陈兵;李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B1/00 | 分类号: | B61B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徐瑛 |
地址: | 430063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城市 轨道交通 联络 布置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联络线布置结构,所述联络线的一端于第一站台的端部引出,交叉渡线的一侧分别与联络线的一端以及第一段场出入线一的一端连通,所述交叉渡线的另一侧分别通过第一道岔和第二道岔与所述第一线路连通,所述联络线的另一端通过第三道岔与所述第二段场出入线二连通,所述单渡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段场出入线一连通,所述单渡线的另一端与所述联络线连通,从所述联络线的一端到所述联络线与所述单渡线连接处之间的所述联络线的有效长度大于等于预定长度,所述联络线与所述第一线路立交。本实用新型可提高资源共享的灵活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及站场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联络线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联络线主要用于承担车辆的临时调度、运送大修、架修车辆及工程车辆维修、磨轨车等。不同线路及段场之间资源共享通过联络线来实现,联络线形式布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资源共享的灵活性。因此,研究联络线布置形式的重要性日趋凸显。
目前,国内联络线主要设置于换乘站线路之间,对于距离较近的段场,两段场各自引出一条牵出线并将所述牵出线相连以形成联络线。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线路走向、段场选址受既有建筑物、铁路等控制因素影响,在正线两侧相邻位置布置段场的情况时有存在。参考图1和图2,图1是现有技术中正线两侧相邻位置段场布置情况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城市轨道交通段场与段场间联络线布置结构示意图,两相邻段场110中间隔有一条线路120,两条线路120相邻站台130距离较远,无换乘条件。该条件下若两段场110之间需设置联络线150,往往通过两段场各自引出一条牵出线140并将所述牵出线140相连以形成联络线150,所述联络线如图2所示。
采用两段场各自引出一条牵出线并将所述牵出线相连以形成联络线的这种形式,资源共享时列车折返次数多、效率低,导致资源共享灵活性低。并且对于正线两侧相邻位置布置段场的情况而言,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还会遇到其他复杂情况,如需下穿或者上跨既有铁路、道路、建筑物等。大多情况下,通过两段场各自引出一条牵出线并将所述牵出线相连以形成联络线并不可行。
因此,需提供一种新的城市轨道交通联络线布置结构,以增加资源共享的灵活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联络线布置结构,以解决城市轨道交通资源共享灵活性低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联络线布置结构,包括第一线路、第二线路、第一段场、第二段场、第一段场出入线一、第二段场出入线二、第一站台、第二站台、联络线、交叉渡线、单渡线、第一道岔、第二道岔和第三道岔,所述第一段场位于所述第一线路远离所述第二线路一侧,所述第二段场位于所述第一线路和所述第二线路之间,所述第一段场出入线一的一端于所述第一站台的端部引出,连接第一段场与所述第一线路,所述第二段场出入线二的一端于所述第二站台的端部引出,连接所述第二段场与所述第二线路,所述联络线的一端于所述第一站台的端部引出,所述交叉渡线的一侧分别与所述联络线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一段场出入线一的一端连通,所述交叉渡线的另一侧分别通过所述第一道岔和所述第二道岔与所述第一线路连通,所述联络线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三道岔与所述第二段场出入线二连通,所述单渡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段场出入线一连通,所述单渡线的另一端与所述联络线连通,其中,从所述联络线的一端到所述联络线与所述单渡线连接处之间的所述联络线的有效长度大于等于预定长度,所述联络线与所述第一线路立交。
可选的,从所述联络线的一端到所述联络线与所述单渡线连接处之间的所述联络线和所述第一段场出入线一并行。
可选的,所述单渡线包括第四道岔、第五道岔和连接段,所述连接段的一端通过所述第四道岔与所述第一段场出入线一连通,所述连接段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五道岔与所述联络线连通。
可选的,所述第一道岔、所述第二道岔、所述第三道岔、所述第四道岔和所述第五道岔均为单开道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12511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备多种使用效果的供水装置
- 下一篇:等离子体气相沉积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