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毫米波微带线垂直过渡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2368565.9 | 申请日: | 2020-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318453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胡莉萍;赵怀松;朱玉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微波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P5/08 | 分类号: | H01P5/08 |
代理公司: | 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 31334 | 代理人: | 周钰莹;郭国中 |
地址: | 20006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毫米波 微带 垂直 过渡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毫米波微带线垂直过渡结构,包括正面微带线、绝缘子、金属壳体、反面微带线以及接地带;所述正面微带线、反面微带线分别设置在金属壳体相对的两个面上,绝缘子贯穿金属壳体,绝缘子外导体焊接在金属壳体上,绝缘子内导体两端分别与正面微带线、反面微带线焊接连接;所述正面微带线上设置有接地带,接地带与正面微带线形成共面波导;所述反面微带线上设置有接地带,接地带与反面微带线形成共面波导。本实用新型通过接地带与正面微带线和反面微带线分别形成共面波导,实现阻抗匹配作用,有效减小了微带线垂直过渡带来的影响,改善了采用传统垂直过渡结构的驻波以及插入损耗,使得垂直过渡效果大大改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毫米波通信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毫米波微带线垂直过渡结构。
背景技术
现代无线通信系统和雷达系统中,毫米波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各种高性能毫米波集成电路的使用日趋增长。微带线作为现有毫米波集成电路中十分重要的传输线形式,具有加工方便、易集成的优点而被大量应用。而在毫米波设计当中,很多时候需要将微带线进行正反面墙体穿层设计。而毫米波频段很高,寄生效应明显,不良的匹配会带来额外的插入损耗,信号反射,甚至激发出高阶模式产生辐射,严重影响系统电路性能。
常用微带线垂直过渡结构有金属通孔过渡结构、基于单纯绝缘子过渡结构等,基于金属通孔的过渡结构在毫米波频段,金属通孔寄生效应影响较大导致过渡性能变差,而单纯绝缘子过渡结构在低频段应用较多,在毫米波频段因存在不连续性使得导致微带线插入损耗变大,驻波变差从而使得过渡效果变差。因此,在毫米波频段如何较好地实现微带线垂直过渡是工程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CN110676549A公开了一种微带线垂直过渡结构与微波器件,包括:金属盒体上开有一贯穿上下侧面的过渡腔体;每个微带探针装置的正面设置微带线和微带探针;金属盒体置于两个微带探针装置之间,与每个微带探针装置的背面连接,且每个微带探针装置上设置的微带探针的位置与过渡腔体的位置对应;两个介质匹配块分别设置在两个微带探针装置的正面,且与过渡腔体的位置对应,用于形成短路活塞结构。该专利文献的技术方案采用类金属通孔的过渡结构,在毫米波频段,金属通孔寄生效应影响较大,导致过渡性能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毫米波微带线垂直过渡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毫米波微带线垂直过渡结构,包括正面微带线、绝缘子、金属壳体、反面微带线以及接地带;
所述正面微带线、反面微带线分别设置在金属壳体相对的两个面上,绝缘子贯穿金属壳体,绝缘子外导体焊接在金属壳体上,绝缘子内导体两端分别与正面微带线、反面微带线焊接连接;
所述正面微带线上设置有接地带,接地带与正面微带线形成共面波导;
所述反面微带线上设置有接地带,接地带与反面微带线形成共面波导。
优选地,所述正面微带线、反面微带线均包括传输金属带、介质板,传输金属带设置在介质板上,介质板上开设通孔,绝缘子贯穿通孔,绝缘子内导体焊接连接传输金属带。
优选地,所述接地带设置在介质板上并围绕传输金属带以及传输金属带与绝缘子的内导体的焊点形成弧形。
优选地,所述接地带与传输金属带之间具有间隙。
优选地,所述间隙的宽度根据介质板的材质与厚度,按照共面波导50欧姆阻抗计算。
优选地,所述接地带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接地孔。
优选地,所述传输金属带的宽度根据介质板的材料与厚度,按照共面波导50欧姆阻抗计算。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毫米波微带线垂直过渡结构,包括正面微带线、绝缘子、金属壳体、反面微带线以及接地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微波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未经上海微波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36856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