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超高强预应力体系的纵向分段现浇混凝土梁有效
申请号: | 202022412353.6 | 申请日: | 2020-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436280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发明(设计)人: | 苏永华;徐升桥;石龙;邓运清;班新林;田杨;邹永伟;陈胜利;许见超;高策;周勇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19/00 | 分类号: | E01D19/00;E01D10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巨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73 | 代理人: | 赵洋 |
地址: | 10008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高强 预应力 体系 纵向 分段 混凝土 | ||
1.一种适用于超高强预应力体系的纵向分段现浇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梁端节段(1)、第二梁端节段(2)和中部节段(3),所述中部节段(3)两端连接所述第一梁端节段(1)和所述第二梁端节段(2);所述中部节段(3)采用普通强度混凝土整体浇筑,所述第一梁端节段(1)和所述第二梁端节段(2)均采用高强混凝土浇筑;所述第一梁端节段(1)和所述中部节段(3)的分段线与水平线夹角为30~45°、所述第二梁端节段(2)和所述中部节段(3)的分段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0~45°,且两所述分段线相对设置,两所述夹角开口向梁端方向;所述第一梁端节段(1)的长度和所述第二梁端节段(2)的长度均为梁总长的八分之一;所述纵向分段现浇混凝土梁为简支梁;所述第一梁端节段(1)和所述第二梁端节段(2)的混凝土强度大于所述中部节段(3)的混凝土强度,所述第一梁端节段(1)和所述第二梁端节段(2)采用RPC、UHPC或强度大于C60的混凝土,所述中部节段(3)采用强度大于等于C40小于等于C60普通强度混凝土或RPC。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超高强预应力体系的纵向分段现浇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端节段(1)包括第一梁端底板(11)、第一梁端第一肋板(12)和第一梁端第二肋板(13),所述第一梁端第一肋板(12)和所述第一梁端第二肋板(13)分别竖直设置于所述第一梁端底板(11)两纵向侧面;所述第二梁端节段(2)包括第二梁端底板(21)、第二梁端第一肋板(22)和第二梁端第二肋板(23),所述第二梁端第一肋板(22)和所述第二梁端第二肋板(23)分别竖直设置于所述第二梁端底板(21)两纵向侧面;所述中部节段(3)包括中部底板(31)、中部第一肋板(32)和中部第二肋板(33),所述中部第一肋板(32)和所述中部第二肋板(33)分别竖直设置于所述中部底板(31)两纵向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超高强预应力体系的纵向分段现浇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端节段(1)包括第一梁端翼板(14)、第一梁端第一梁肋(15)和第一梁端第一马蹄(16),所述第一梁端翼板(14)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一梁端第一梁肋(15)上端,所述第一梁端第一马蹄(16)设置与所述第一梁端第一梁肋(15) 下端;所述第二梁端节段(2)包括第二梁端翼板(24)、第二梁端第一梁肋(25)和第二梁端第一马蹄(26),所述第二梁端翼板(24)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二梁端第一梁肋(25)上端,所述第二梁端第一马蹄(26)设置与所述第二梁端第一梁肋(25)下端;所述中部节段(3)包括中部翼板(34)、中部第一梁肋(35)和中部第一马蹄(36),所述中部翼板(34)垂直设置于所述中部第一梁肋(35)上端,所述中部第一马蹄(36)设置与所述中部第一梁肋(35)下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超高强预应力体系的纵向分段现浇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端第一梁肋(15)设置于所述第一梁端翼板(14)中部,所述第二梁端第一梁肋(25)设置于所述第二梁端翼板(24)中部,所述中部第一梁肋(35)设置于所述中部翼板(34)中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超高强预应力体系的纵向分段现浇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端节段(1)还包括第一梁端第二梁肋(17)和第一梁端第二马蹄(18),所述第一梁端第二梁肋(17)上端纵向垂直连接所述第一梁端翼板(14),所述第一梁端第二马蹄(18)设置于所述第一梁端第二梁肋(17)下端,所述第一梁端第一梁肋(15)和所述第一梁端第二梁肋(17)对称设置;所述第二梁端节段(2)还包括第二梁端第二梁肋(27)和第二梁端第二马蹄(28),所述第二梁端第二梁肋(27)上端纵向垂直连接所述第二梁端翼板(24),所述第二梁端第二马蹄(28)设置于所述第二梁端第二梁肋(27)下端,所述第二梁端第一梁肋(25)和所述第二梁端第二梁肋(27)对称设置;所述中部节段(3)还包括中部第二梁肋(37)和中部第二马蹄(38),所述中部第二梁肋(37)上端纵向垂直连接所述中部翼板(34),所述中部第二马蹄(38)设置于所述中部第二梁肋(37)下端,所述中部第一梁肋(35)和所述中部第二梁肋(37)对称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412353.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多级承载锚下垫板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背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