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生态智能建筑的生活废水回用联合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2432077.X | 申请日: | 2020-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380338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发明(设计)人: | 邓江兰;龙华运;邢汉君;刘智勇;何浪平;曾志华;王子规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恒圣创新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114 | 代理人: | 赵春生 |
地址: | 410000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高新开发区***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生态 智能建筑 生活 废水 联合 处理 系统 | ||
1.一种用于生态智能建筑的生活废水回用联合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处理单元、主处理单元和后处理单元,所述前处理单元包括依次连通的格栅池(1)、初沉池(2)、缺氧生化池(3)和调节池(4),所述格栅池设置有废水进水口(101),所述缺氧生化池内填充有弹性纤维球填料(301),所述调节池内的水通过水泵送结构(8)泵送至主处理单元(5);所述主处理单元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布置的种植土层(501)、阻根层(502)、布水层(503)、防堵渗滤层(504)、通风层(505)、精滤层(506)和集水层(507);所述后处理单元包括吸附滤池(6)和消毒池(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生态智能建筑的生活废水回用联合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池内的格栅(102)分为粗格栅和细格栅,格栅的倾角为50-60°,粗格栅的过滤间距为10-20mm,细格栅的过滤间距小于2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生态智能建筑的生活废水回用联合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沉池设置有排沙口(201)和初沉池溢流口(20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生态智能建筑的生活废水回用联合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生化池设置有排泥口(302)和排气孔(30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生态智能建筑的生活废水回用联合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送结构包括潜水泵(801)和水流管(802),所述水流管上设置有调节阀(803),所述水流管(802)与布水层(503)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生态智能建筑的生活废水回用联合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滤池上设置有吸附滤池进水口(601)和吸附滤池出水口(602),吸附滤池内通过承托层承托有滤料(60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生态智能建筑的生活废水回用联合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毒池上设置有消毒池进水口(701)和消毒池出水口(702),所述消毒池进水口(701)通过管道与吸附滤池出水口(602)连通,消毒池内设置有紫外线消毒设备(703)。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生态智能建筑的生活废水回用联合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层(503)厚度为200-300mm,布水层中设置带孔的PVC布水管网(5031),布水主管的管径为100-160mm,布水支管的管径为75-125mm;所述的防堵渗滤层(504)厚度为200-300mm;所述的精滤层(506)厚度为400-500mm;所述的通风层(505)厚度为200-300mm,其设有PVC材质的通风管网(5051);所述的集水层(507)由集水沟和总排水沟组成,其中每隔3-4米设置一条集水沟,集水沟内敷设集水管(507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恒圣创新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南恒圣创新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432077.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