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空气炸锅有效
申请号: | 202022441206.1 | 申请日: | 2020-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372152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发明(设计)人: | 晏红刚;鲁永柱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37/06 | 分类号: | A47J37/06;A47J2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朱颖;刘芳 |
地址: | 312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气 炸锅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炸锅,包括机体(10)、锅体(20)和蒸汽发生装置(31),机体(10)具有加热腔(13),锅体(20)可取放的容置于加热腔(13)内;锅体(20)的底壁设置有第一开口(21),蒸汽发生装置(31)位于锅体(20)的下方,且蒸汽发生装置(31)对应于第一开口(21)的区域内设置有与第一开口(21)连通的通孔(3113)。本实用新型的空气炸锅能够改善空气炸锅的烹饪效果,提升烹饪后的食材的口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空气炸锅是一种使用快速循环热空气对食材进行加热,从而使烹饪的食材达到油炸食材的效果和口感的炸锅。
常用的空气炸锅包括机体和用于盛装食材的锅体,机体内部形成有加热腔,盛装有食材的锅体可伸入至机体的加热腔内。加热腔的上部设置有风扇和发热管,风扇可将发热管周围的热空气向下吹入加热腔的锅体内腔中,以对锅体内腔的食材进行加热。
然而,现有空气炸锅的烹饪效果不好,烹饪后的食材口感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炸锅,能够改善空气炸锅的烹饪效果,提升烹饪后的食材的口感,从而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炸锅,包括机体、锅体和蒸汽发生装置,所述机体具有加热腔,所述锅体可取放的容置于所述加热腔内;所述锅体的底壁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蒸汽发生装置位于所述锅体的下方,且所述蒸汽发生装置对应于所述第一开口的区域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的通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炸锅包括机体、锅体和蒸汽发生装置,机体具有加热腔,锅体可取放的容置于加热腔内。通过在锅体的底壁设置第一开口,将蒸汽发生装置设置在锅体的下方,并在蒸汽发生装置对应于第一开口的区域内设置与第一开口连通的通孔,以使蒸汽发生装置产生的蒸汽能够自然向上逸散并穿过通孔与第一开口直接进入至锅体内腔中,从而不仅缩短了蒸汽输送的路径,有利于减少蒸汽输送过程中的损耗;而且不需要设置增加蒸汽动力的喷口,有利于节约空气炸锅的成本。
同时,蒸汽发生装置产生的蒸汽进入至锅体内腔中,能够增加锅体内腔的湿度,从而能够避免锅体内腔的食材在加热炙烤的过程中,由于水分流失过多而导致口感不佳的问题,进而不仅有利于提升空气炸锅的烹饪效果,而且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通过在第一开口的周向边缘设置朝向锅体内侧凸起的止水台,从而能够阻止锅体底部的含有油液或者食材残渣的液体通过第一开口流向蒸汽发生装置。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通过在蒸汽发生装置上设置多个通孔,并使多个通孔在蒸汽发生装置的对应于第一开口的区域内间隔排布,从而有利于使蒸汽发生装置产生的蒸汽能够从多个通孔扩散排出,以便于更好的对锅体内腔进行加湿。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通过在蒸汽发生装置和锅体的底壁之间设置隔热板,在隔热板上设置第二开口,并使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以及通孔均连通,一方面,隔热板能够对锅体进行支撑,以避免锅体的重量全部压在蒸汽发生装置上;另一方面,隔热板能够防止加热腔内的热量散失,从而不仅有利于加快食物的烹饪速度,而且有利于节省空气炸锅的能耗。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机体包括上壳体和底座,并将上壳体设置在底座上;加热腔位于上壳体内部,隔热板形成为加热腔的底部腔壁;蒸汽发生装置位于隔热板与底座之间,从而不仅能够比较好的利用机体底部的空间,而且能够使蒸汽发生装置比较靠近锅体,进而有利于缩短蒸汽输送的路径,减少蒸汽输送过程中的损耗。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通过在隔热板与底座之间设置支架,并使支架支撑于蒸汽发生装置的周侧,以使放置在隔热板上的锅体的重量能够通过支架传递至底座上,从而能够避免锅体的重力施加在蒸汽发生装置上,导致蒸汽发生装置损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4412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