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船舱新风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2475287.7 | 申请日: | 2020-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389286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6 |
发明(设计)人: | 赵昆明;罗南杭;方明杰;丁玮;熊卿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J2/04 | 分类号: | B63J2/04 |
代理公司: | 武汉领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48 | 代理人: | 汪俊锋 |
地址: | 43006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船舱 新风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船舱新风系统,涉及新风设备技术领域。该船舱新风系统,包括安装框,安装框两侧内表壁之间沿竖直方向贯穿有两个导气框,每个导气框底部均固定连接有集液框,每个导气框内部顶面中心处均固定连接有注液框,每个注液框前表面中心处均连通设置有注液管,每个导气框顶部均固定连接有排液框,每个排液框前表面中心处均连通设置有排液管。该船舱新风系统,使用时,通过注液管和排液管与现有循环水冷设备进行有效连接,进而使注液框和排液框内部能够循环注满温度较低的水流,同时通过启动新风机本体,进而使新风机本体能够通过连接管、导气管、导气框和连接框有效吸入适量外界空气,进而能够有效向船舱内部注入外界空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风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船舱新风系统。
背景技术
新风系统是由送风系统和排风系统组成的一套独立空气处理系统,它分为管道式新风系统和无管道新风系统两种,管道式新风系统由新风机和管道配件组成,通过新风机净化室外空气导入室内,通过管道将室内空气排出,无管道新风系统由新风机组成,同样由新风机净化室外空气导入室内,相对来说管道式新风系统由于工程量大更适合工业或者大面积办公区使用,而无管道新风系统因为安装方便,更适合家庭使用,但是,现有技术中船舱新风系统多直接将外界空气直接注入船舱内部,而实际水面空气湿度较大,使长时间注入外界空气后容易使船舱内部设备受潮,进而影响船舱内部功能设备的正常使用,同时现有船舱新风系统多靠向船舱内部注入外界空气进而将船舱内部气体挤压排出船舱,而无法有效加速船舱内部气体的流动,使新注入的空气无法快速全面的替换船舱内部气体,使设备实际使用效果欠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船舱新风系统,使用后可以有效减少注入船舱内部空气湿度,进而有效防止船舱内部功能设备严重受潮状况的发生,同时能够有效加速船舱内部气体流动,使设备能够更好进行应有功能的实现。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船舱新风系统,包括安装框,所述安装框两侧内表壁之间沿竖直方向贯穿有两个导气框,每个所述导气框底部均固定连接有集液框,每个所述导气框内部顶面中心处均固定连接有注液框,每个所述注液框前表面中心处均连通设置有注液管,每个所述导气框顶部均固定连接有排液框,每个所述排液框前表面中心处均连通设置有排液管,每个所述导气框一侧外表面中心处均固定连接有导气管,每个所述导气管内部均嵌设有连接管,两个所述连接管一端之间套设有新风机本体,所述安装框前表面位于两个集液框下方均滑动嵌设有密封集液抽屉,所述安装框外表面位于远离新风机本体一侧套设有连接框,所述连接框内部顶面中心处固定连接有密封支撑板,所述连接框内部底面靠近后侧边缘中心处固定连接有支撑条,且支撑条顶部和连接框内部顶面贴合,所述支撑条后表面沿竖直方向滑动嵌设有两个连动轴,两个所述连动轴前端均延伸至密封支撑板前侧,每个所述连动轴外表面位于支撑条后侧均套设有扇叶,每个所述连动轴外表面位于密封支撑板前侧均套设有叶轮,所述连接框前表壁靠近中心处固定连接有隔板。
为了使新风机本体能够有效吸收外界空气,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船舱新风系统,每个所述导气框内部和对应集液框内部均连通,每个所述导气框内部和对应导气管内部均连通,且两个导气框内部和连接框内部均连通。
为了能够充分与注入导气框内部的外界空气接触,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船舱新风系统,每个所述注液框底部均延伸至对应集液框内部,每个所述注液框顶部均延伸至对应排液框内部,且每个注液框内部和对应排液框内部连通。
为了能够向注液框和排液框内部循环注入温度较低的水流,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船舱新风系统,每个所述注液管一端均延伸至安装框外部,每个所述排液管一端延伸均延伸至安装框外部。
为了方便进行连动轴的安装设置,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船舱新风系统,所述密封支撑板顶部和连接框内部顶面贴合,所述密封支撑板两侧外表面和连接框两侧内表壁分别贴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未经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47528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船舱内空气检测和处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船舶尾流温度场测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