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载式泵有效
申请号: | 202022483845.4 | 申请日: | 2020-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383158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发明(设计)人: | 朱伟伟;吴忠;张启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3 | 分类号: | B60R16/03;B60H1/32;F02B63/04;F02B6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友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3 | 代理人: | 尚志峰;王淑梅 |
地址: | 4101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载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载式泵,车载式泵包括底盘;空调系统,设置于底盘的驾驶室,该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压缩机为电动压缩机;蓄电池,与压缩机相连接,蓄电池用于为压缩机供电;泵送系统,设置于底盘上,该泵送系统包括:第一发电机,与蓄电池相连接,第一发电机用于向蓄电池充电;第二发电机,设置于底盘上,并与蓄电池相连接,第二发电机用于向蓄电池充电。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正常行车时,第二发电机给蓄电池充电,蓄电池驱动空调压缩机,从而驱动整个空调系统;泵送系统作业时,由第一发电机给蓄电池充电,蓄电池驱动空调压缩机,从而驱动整个空调系统;两种模式下,车载式泵会持续给蓄电池充电,从而保证蓄电池电量充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载式泵。
背景技术
夏季混凝土施工时,由于天气炎热,正常作业时,车载泵操作手通常会在驾驶室乘凉。对于传统汽车而言,操作手要开启底盘空调需要启动底盘发动机。一方面会非常耗油不节能,另一方面由发动机引起的噪声和振动也会引起操作手的不舒适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在于提出了一种车载式泵。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载式泵,车载式泵包括底盘,还包括:空调系统,设置于底盘的驾驶室,该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压缩机为电动压缩机;蓄电池,与压缩机相连接,蓄电池用于为压缩机供电;泵送系统,设置于底盘上,该泵送系统包括:第一发电机,与蓄电池相连接,第一发电机用于向蓄电池充电;第二发电机,设置于底盘上,并与蓄电池相连接,第二发电机用于向蓄电池充电。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载式泵,包括空调系统、蓄电池、泵送系统(即上装)和第二发电机。其中泵送系统包括第一发电机,第一发电机即上装发电机,第二发电机即底盘发电机,蓄电池为车载式泵底盘蓄电池,第一发电机和第二发电机均与蓄电池相连接,同时蓄电池连接到空调系统的压缩机上。该压缩机为电动压缩机,代替了传统的机械压缩机,通过第一发电机、第二发电机为蓄电池充电,进而为压缩机提供电能,由电能驱动压缩机运行,从而无需底盘发动机来驱动。同时,蓄电池也为第一发电机和第二发电机供电,从而保证第一发电机和第二发电机能够启动。另外,蓄电池也为车载式泵的电器设备如仪表盘、车灯、音箱等提供用电,还可为泵送系统的电器设备如灯、显示屏等提供用电。
需要说明的是,车载式泵正常行驶时,泵送系统是不工作的,底盘发动机带动第二发电机发电,将动能转化为电能向蓄电池充电,来补充蓄电池的电能。当空调系统开启时,由蓄电池驱动压缩机,从而驱动整个空调系统,而无需底盘发动机来驱动压缩机。泵送系统作业时,车载式泵处于驻车状态,上装发动机带动第一发电机发电,将动能转化为电能向蓄电池充电,来补充蓄电池的电能。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载式泵,当车载式泵正常行车时,由第二发电机给蓄电池充电,泵送系统作业时,由第一发电机给蓄电池充电,两种模式下,车载式泵会持续给蓄电池充电,从而保证蓄电池电量充足。当空调系统开启时,由蓄电池驱动压缩机,从而驱动整个空调系统,无需启动底盘发动机就可以开启空调系统,既可以保证蓄电池电量充足,又节能省油,还既避免了底盘发动机引起的振动和噪声,又节能省油;同时,由于减小了机械传动损失,空调系统效率更高,用户体验感更好;另外,在底盘发动机和泵送系统均未启动时,由蓄电池驱动压缩机工作,充分利用了商用车蓄电池电量大的优点,可以充分保证蓄电池充电及放电平衡,从而可以稳定的驱动电动压缩机。
其中,车载式泵为燃油、燃气车载式泵,具体可为燃油、燃气车载式混凝土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车载式泵,还可以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泵送系统还包括:泵送机构;第一发动机,分别与泵送机构和第一发电机相连接,第一发动机用于带动第一发电机给蓄电池充电,并第一发动机还用于为泵送机构提供动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48384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开合模机构
- 下一篇:一种微生物发酵用便携式保温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