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模组的新型隔热壳体有效
申请号: | 202022517125.5 | 申请日: | 2020-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1409974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耿琦;金忠恩;唐鹏;程琴;代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204 | 分类号: | H01M50/204;H01M50/244;H01M50/249;H01M10/615;H01M10/625;H01M10/635;H01M10/6556;H01M10/6563;H01M10/613;H01M10/658;B60L50/64;B60L58/26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月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94 | 代理人: | 张瑞丰 |
地址: | 241006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动力电池 模组 新型 隔热 壳体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模组的新型隔热壳体,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由上盖和下壳体组成,所述下壳体内用于放置动力电池模组;所述下壳体设有线缆管路孔和散热孔,所述散热孔处设置有散热风扇。本实用新型能够对动力电池模组进行隔热保温,使电池工作在适宜温度范围内,进而提高电动汽车续航能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模组的新型隔热壳体。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时间问题一直是电动汽车的两大短板,尤其在高寒及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低温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更大,短板问题更加突出。低温会对动力电池内部材料活性产生影响,降低充放电时化学反应的效率,从而影响电动汽车在高寒地区的续航和充电能力。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需要保持在最佳温度范围才能达到最佳工作效率,无加热功能的动力电池如何在高寒地区以及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保持在最佳工作温度范围内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模组的新型隔热壳体,能够对动力电池模组进行隔热保温,使电池工作在适宜温度范围内,进而提高电动汽车续航能力。
实现本实用新型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模组的新型隔热壳体,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由上盖和下壳体组成,所述下壳体内用于放置动力电池模组;所述下壳体设有线缆管路孔和散热孔,所述散热孔处设置有散热风扇。
进一步地,所述下壳体内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接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的信号输出端接所述散热风扇启动开关,所述控制单元根据下壳体内温度控制所述散热风扇的启停。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和下壳体通过螺栓固定,所述上盖呈长方形,所述下壳体呈长方体形。
进一步地,所述下壳体的两侧对称设有线缆管路孔和散热孔。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和下壳体均由高强度复合隔热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壳体由上盖和下壳体组成,所述下壳体内用于放置动力电池模组;所述下壳体设有线缆管路孔和散热孔,所述散热孔处设置有散热风扇。本实用新型将动力电池模组设置于隔热保温壳体内,对动力电池模组起到隔热保温效果,使电池工作在适宜温度范围内,进而提高电动汽车续航能力。尤其在高寒地区及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本实用新型可以存储和保持电动汽车正常运行时动力电池释放电能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热量,并在一定时间内把壳体内部温度控制保持在电池最佳性能温度。不需要额外的设备辅助。本实用新型设有散热风扇,当壳体内部的温度达到预定上限温度值时,可以通过散热风扇进行散热,使动力电池模组保持在最佳工作温度范围,从而使动力电池保持最佳性能和工作效率。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在电动汽车停车充电时,提高电动汽车在高寒地区的充电效率,还可以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在低温环境下行驶过程中的整体综合续航能力,尤其适用于无电池加热功能的动力电池模组。而且,本实用新型可以对电池模组起到高强度支撑保护作用,有利于车辆动力电池PACK包在发生碰撞时,壳体对电池模组起到高强度支撑保护,降低电池模组的变形量,减小电池因挤压变形而导致短路起火的概率,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日常使用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下壳体内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接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的信号输出端接所述散热风扇启动开关,所述控制单元根据下壳体内温度控制所述散热风扇的启停。本实用新型控制单元根据温度传感器传送的温度信号,控制散热风扇的启停,进一步保证动力电池模组工作在最佳的温度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上盖和下壳体均由高强度复合隔热材料制成,相比于传统模组金属材质的壳体,可以大大减轻自身的重量,从而可以降低整体动力电池包重量,为电动车轻量化趋势做出一定量的贡献,提高电动汽车整体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51712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平板口罩生产用的压边装置
- 下一篇:汽车门护板上本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