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致密储层油页岩原位开采湍流效应工艺施工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2800362.2 | 申请日: | 2020-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351056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朱斌;郭威;李强;王元;杨秦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43/24 | 分类号: | E21B43/24;E21B43/30;E21B43/26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吉利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2206 | 代理人: | 王楠楠;李晓莉 |
地址: | 130000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致密 油页岩 原位 开采 湍流 效应 工艺 施工 系统 | ||
1.致密储层油页岩原位开采湍流效应工艺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注浆封隔体系、井网体系和加热体系;
所述注浆封隔体系包括注浆封隔区域(42),注浆封隔区域(42)为在油页岩原位开采区域边界采用注浆施工方法形成的封闭区域,所述油页岩原位开采区域为长度190m,宽度140m的矩形区域,注浆封隔区域(42)的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注浆封隔区域(42)的宽度方向为第二方向;
所述井网体系布置在注浆封隔区域(42)内,井网体系由注热井井网和小井眼井井网构成,注热井井网由九口注热井呈三行三列正方形阵列排布组成,位于同一行的注热井中心连线与第一方向平行,位于同一列的注热井中心连线与第二方向平行,且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上相邻所述注热井之间的距离为50m,中间列的注热井钻井深度大于两边列的注热井钻井深度,相差5m;中间列的注热井为第一注热井,两边列的注热井为第二注热井,第一注热井和第二注热井之间形成有相互交错的分级压裂裂缝(14);小井眼井井网由二十口小井眼井呈五行四列长方形阵列排布组成,每个小井眼井内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位于同一行的小井眼井中心连线与第一方向平行,位于同一列的小井眼井中心连线与第二方向平行,且沿第一方向上相邻所述小井眼井之间的距离为50m,小井眼井和与其邻近的注热井距离为25m,沿第二方向上相邻所述小井眼井之间的距离为25m,二十口小井眼井分为边界井组和内部井组,边界井组由呈长方形排布的十四口小井眼井组成,内部井组由呈正方形排布的六口小井眼井组成,内部井组形成的正方形的四条边与边界井组形成的长方形的四条边对应平行,内部井组形成的正方形的中心与边界井组形成的长方形的中心重合,内部井组的中心位置对应一口第一注热井;
所述加热体系包括注热井井头、封隔器、连续油管以及井下加热器,井下加热器和封隔器设置在注热井内,井下加热器位于油页岩层(2)的目标层段内部,封隔器与井壁紧密接触形成密封,封隔器通过连续油管与井下加热器连接,同时封隔器通过连续油管与注热井井头连接,注热井井头与注热井的井口通过法兰以静压接触方式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密储层油页岩原位开采湍流效应工艺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注热井和小井眼井均为竖井。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密储层油页岩原位开采湍流效应工艺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小井眼井的井径为76mm,注热井的井径为346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密储层油页岩原位开采湍流效应工艺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页岩层(2)位于地下467m~490m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密储层油页岩原位开采湍流效应工艺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注热井的井底距离下伏层(3)的上表面为2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密储层油页岩原位开采湍流效应工艺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注热井井头为304不锈钢法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密储层油页岩原位开采湍流效应工艺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隔器为卡瓦式封隔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800362.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