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致密储层油页岩原位开采湍流效应工艺施工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2800362.2 | 申请日: | 2020-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351056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朱斌;郭威;李强;王元;杨秦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43/24 | 分类号: | E21B43/24;E21B43/30;E21B43/26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吉利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2206 | 代理人: | 王楠楠;李晓莉 |
地址: | 130000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致密 油页岩 原位 开采 湍流 效应 工艺 施工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致密储层油页岩原位开采湍流效应工艺施工系统,属于油页岩原位开采领域,施工系统包括注浆封隔体系、井网体系和加热体系;注浆封隔体系包括注浆封隔区域,注浆封隔区域为在油页岩原位开采区域边界采用注浆施工方法形成的封闭区域;所述井网体系布置在注浆封隔区域内,井网体系由注热井井网和小井眼井井网构成;加热体系包括注热井井头、封隔器、连续油管以及井下加热器,本实用新型采用分级压裂的水力压裂方式并在两竖井之间实现热对流加热,两井注热边界层热流方向相反,加热中期油页岩孔隙度与渗透性提高,上下两级裂缝油页岩层内部形成湍流场,进一步增加传热效果,从而缩短施工与工艺周期,提升采收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油页岩原位开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致密储层油页岩原位开采湍流效应工艺施工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来非常规能源如油页岩、油砂、煤层气以及页岩气等资源的勘探力度加大,非常规能源的资源探明储量正在逐步提高,开采应用前景广阔。
原位开采技术又称地下原位转化技术,该技术通过在地面或者在井下注热实现对目的层段油页岩的开采。目的层段经过水力压裂或酸化技术实现储层改造。热介质通过热传导和热对流形式对目的层段油页岩进行注热,当目的层段油页岩内部的干酪根达到裂解温度时,裂解出来的烃类油气产物将随着热介质被运移并提取至地表。
在地下原位开采过程中,由于油页岩储层改造技术在油页岩内部形成的裂缝开度很小,注热开采过程中油页岩内部热通量较小,热能无法与油页岩层位有效接触,注热过程中常以达西流的层流形式进行,这导致油页岩层位的升温速率较低,注热开采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地下原位裂解。与此同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油页岩的沉积环境为内陆湖泊沉积,油页岩沉积厚度浅且品位较差,这一现象导致水平井开采的高施工成本不符合现阶段油页岩原位开采的商业应用。
现阶段探究非常规储层原位开采工艺的主要有高压工频技术、射频加热技术以及涡流加热技术。上述工艺都是通过辐射以及介电性质对储层进行加热,但上述工艺目前仍处于实验室阶段且地下致密储层对磁场的信号屏蔽强烈,井间距小,井内注热施工空间有限,事故率高。这些弊端都导致这些原位开采工艺的现场施工难度大,难以对非常规致密储层的进一步商业开采。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致密储层油页岩原位开采湍流效应工艺施工系统,以提高油页岩原位裂解的速率,降低开采成本。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致密储层油页岩原位开采湍流效应工艺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注浆封隔体系、井网体系和加热体系;
所述注浆封隔体系包括注浆封隔区域,注浆封隔区域为在油页岩原位开采区域边界采用注浆施工方法形成的封闭区域,所述油页岩原位开采区域为长度190m,宽度140m的矩形区域,注浆封隔区域的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注浆封隔区域的宽度方向为第二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80036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