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疲劳监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859911.3 | 申请日: | 2020-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396339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7 |
发明(设计)人: | 李川涛;姚永杰;孙煜;李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特色医学中心;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374 | 分类号: | A61B5/374;A61B5/291;A61B5/145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00 | 代理人: | 徐颖聪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疲劳 监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疲劳监测装置,包括:壳体,壳体为柔性材料,壳体沿第一方向的第一面设置有通孔;FPC板,FPC板设置于壳体内部,FPC板上设置有微控制单元;脑电采集电极,脑电采集电极穿过通孔设置于第一面,脑电采集电极与微控制单元电连接,脑电采集电极用于采集额头的脑电信号。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疲劳监测装置便于使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医学工程和机械电子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疲劳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疲劳对机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能力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在战时,当飞行员长期面临高负荷、长航时飞行员出现脑力疲劳风险增大,易造成战斗伤亡。在日常生活中,医生进行一场复杂的手术可持续几十个小时,医生由于疲劳猝死的事故报道屡见不鲜,司机因为疲劳驾驶而导致交通事故也层出不穷。通过人体自发脑电(EEG,Electroencephalogram)判断人体疲劳状态,不依赖被试的主观陈述和主动参与,目前被认定为疲劳监测的金标准。
因此,现有的疲劳监测装置多是通过采集脑电信号来实现疲劳判断的。由于脑电信号为极微弱信号,自发脑电的幅度约为5-200uV,特别容易受环境电磁干扰和被试者的运动干扰,现有的疲劳监测装置多通过数据分析设备通过长连接线连接裸露的脑电采集电极,通过对被试进行头皮清洁处理、电极加导电膏等准备后,将脑电采集电极放置于相应位置方可进行脑电信号的采集,监测过程往往需要被试尽量保持静止,以免连接线等运动带动脑电采集电极脱离标准的采集位置,且监测装置往往只能应用于医院和科研机构这样实验环境和被试可控的场所。
实用新型内容
申请人发现,现有的疲劳监测装置存在使用复杂的问题。申请人进一步研究发现,主要是由于现有的疲劳监测装置中往往通过长连接线连接数据分析设备和裸露的采集电极进行脑电信号的采集,导致整个装置体型大,使用时需要分别操作分析设备和采集电极,操作复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疲劳监测装置存在的使用复杂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疲劳监测装置,包括:壳体,壳体为柔性材料,壳体沿第一方向的第一面设置有通孔;FPC板,FPC板设置于壳体内部,FPC板上设置有微控制单元;脑电采集电极,脑电采集电极穿过通孔设置于第一面,脑电采集电极与微控制单元电连接,脑电采集电极用于采集额头的脑电信号。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疲劳监测装置便于使用。
可选地,疲劳监测装置还包括第一耳夹和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连接第一耳夹和壳体,第一耳夹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磁吸部,第一磁吸部上设置有偏置采集电极和参考采集电极,偏置采集电极和参考采集电极与微控制单元电连接。
可选地,疲劳监测装置还包括第二耳夹和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连接第二耳夹和壳体,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对称设置于壳体沿第二方向的两端,第二耳夹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二磁吸部,第二磁吸部上设置有血氧采集器,血氧采集器与微控制单元电连接。
可选地,微控制单元与第二磁吸部电连接。
可选地,第一耳夹,和/或,第二耳夹包括对称设置的弯曲部,弯曲部连接第一磁吸部和第一连接部,和/或,连接第二磁吸部和第二连接部。
可选地,脑电采集电极的数量为多个,通孔数量与脑电采集电极相同,多个脑电采集电极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沿第二方向位于两端的脑电采集电极之间的距离为60mm-100mm。
可选地,疲劳监测装置还包括绑带,壳体沿第二方向的两端设置有绑带孔,绑带穿过绑带孔与壳体连接。
可选地,疲劳监测装置还包括按键部,按键部沿第一方向凹设于壳体的第二面,按键部与微控制单元电连接。
可选地,疲劳监测装置还包括状态灯,状态灯设置于第二面,状态灯与微控制单元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特色医学中心;浙江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特色医学中心;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8599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