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车型侧围外板柔性切换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2896284.0 | 申请日: | 2020-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1423782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孙渠成;徐贵峰;徐健;姜雪艳;孟凡刚;郁禹杰;何珊珊;沈健;郭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B11/00 | 分类号: | B25B1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姚姣阳;杜春秋 |
地址: | 200438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型 侧围外板 柔性 切换 机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车型侧围外板柔性切换机构,包括旋转驱动机构,所述旋转驱动机构与多面体限位基准块相连,所述多面体限位基准块具有多个可与车型的零件相配合的限位基准面。本实用新型实现了量产车型柔性化切换功能,避免新增工装和人员增加,降低了工装开发费用,对已有的工艺路径影响降到了最低,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车型侧围外板柔性切换机构,属于汽车车身焊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汽车的外观、配置、功能性、个性化等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单车型生产线已经无法满足汽车制造需求。因此,多车型汽车柔性化混线生产已经成为主机厂车身车间发展的趋势。但是,多车型混线生产会面临车型定位点、定位零件不一致的问题。对车身车间生产线上的工装夹具定位单元进行柔性化设计开发也是必须解决的难题。
目前,上汽大通已上市量产的V80车型共有四款基础车型,分别为短低车型、短中车型、长中车型和长高车型。由于四种车型的设计轴距、高度、使用的白车身零件均存在差异,但车身车间的定位工装却只有一种定位定位形态,无法同时满足四车型尾部区域的尺寸和质量的需求,导致四车型尾部的尾门框尺寸不一致,从而影响尾部区域的匹配质量和表面质量,对整车的功能性和客户的感观造成影响。
针对这种车身一种形态工装需要同时满足四种车型的定位要求,现行的主要工艺方案为以下两种:
新增加三套独立的工装,用四套工装分别来满足四车型的定位要求;但由于需要新增加三套工装,其中受工装场地空间、对现有工艺规划的影响、人员成本增加、投入的资金成本、等待周期长等因素限制,方案可实施性差;
采用偏差修改对手零件的方式来解决四车型尾部区域尺寸不一致;这个方案不是针对问题的根本原因实施的整改措施,修模四套模具的费用非常高,并且存在较大的修模风险(现有模具为购自英国的老模具,没有模具数模,模具修模后不可逆)。
因此,需要开发出一套成本低廉、生产效率高、精益性好并且同时满足多种车型的柔性切换机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种成本低廉、生产效率高、精益性好的多车型侧围外板柔性切换机构,能够实现四种不同车型的柔性切换。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车型侧围外板柔性切换机构,包括旋转驱动机构,所述旋转驱动机构与多面体限位基准块相连,所述多面体限位基准块具有多个可与车型的零件相配合的限位基准面。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驱动机构为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通过四面体连接块与四面体限位基准块相连以驱动四面体限位基准块旋转,所述四面体限位基准块具有四个可与车型的零件相配合的限位基准面,四个限位基准面可通过旋转互相变换位置以适应不同车型的零件。
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电机带动四面体连接块旋转,进而驱动四面体限位基准块一起旋转,使其上的限位基准面变换位置,实现不同车型配合使用不同的限位基准面,最终达到四种车型的柔性切换功能。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电机的旋转端连接旋转卡槽,所述旋转卡槽与四面体连接块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电机通过电机支撑座安装在工装支撑块上。
进一步的,所述电机支撑座为U型槽结构,所述工装支撑块的截面呈L型。
进一步的,所述工装支撑块与限位块支撑连接块的一端相连,所述限位块支撑连接块的另一端与限位块支撑座相连,所述限位块支撑座连接零件小限位块与零件大限位块,零件小限位块、零件大限位块用于支撑侧围外板单件。
进一步的,在所述旋转电机的一侧布置有卡爪驱动气缸,所述卡爪驱动气缸的伸缩轴通过卡爪连接块与卡爪相连,卡爪用于限位电机旋转,保证电机只旋转90°,不会过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8962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