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物料贴标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022973378.3 | 申请日: | 2020-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411312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郅慧;廖加发;李成林;肖涤寒;黄乔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长虹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C9/02 | 分类号: | B65C9/02;B65C9/40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28 | 代理人: | 王胜利 |
地址: | 621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物料 设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物料贴标设备,涉及物料贴标技术领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物料的标签条码不能准确识别,贴标效率低的问题。所述物料贴标设备用于在具有第一标签的物料上贴标。该物料贴标设备具有识别工位和贴标工位,第一视觉识别装置位于识别工位,贴标设备位于贴标工位,终端设备分别与第一视觉识别装置、高度识别装置和贴标设备电连接。物料输送装置用于输送物料,高度识别装置用于在识别工位存在物料的情况下,采集物料粘贴的第一标签的高度信息。终端设备用于根据第一标签的高度信息确定第一标签位于第一视觉识别装置的识别范围时,控制第一视觉识别装置采集第一标签的标签信息,根据第一标签的标签信息控制贴标设备在物料上粘贴第二标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料贴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物料贴标设备。
背景技术
物料由供应商传输给厂家之后,厂家利用伺服模组搭载的CCD(charge coupleddevice camera,电荷耦合器件)相机对物料上的标签条码(供应商条码)进行识别,识别成功后,后台生成厂家内部的新条码。条码打印机将新条码打印出来,由人工贴在物料上以覆盖原来的标签条码。之后,由人工利用扫码枪扫描新条码,并人工剔除无法识别或者信息不正确的新条码。
但是现有技术中,物料的规格、标签条码粘贴在物料上的位置,以及标签条码的大小均不一样,并且CCD相机识别采集范围有限,所以利用伺服模组搭载的CCD相机并不能完全准确的识别物料上的标签条码,进而不能完全准确的采集标签条码的标签信息,导致贴标效率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料贴标设备,用于准确采集物料上的标签条码的标签信息,提高贴标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物料贴标设备。该物料贴标设备用于在物料上贴标,物料粘贴有第一标签。该物料贴标设备具有识别工位和贴标工位,物料贴标设备包括:物料输送装置、第一视觉识别装置、高度识别装置、贴标设备以及终端设备。第一视觉识别装置位于识别工位,贴标设备位于贴标工位,终端设备分别与第一视觉识别装置、高度识别装置和贴标设备电连接。
物料输送装置用于输送物料,高度识别装置用于在识别工位存在物料的情况下,采集物料粘贴的第一标签的高度信息。终端设备用于根据第一标签的高度信息确定标签位于第一视觉识别装置的识别范围时,控制第一视觉识别装置采集第一标签的标签信息,根据第一标签的标签信息控制贴标设备在物料上粘贴第二标签。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物料贴标设备中,当贴有第一标签的物料通过物料输送装置输送至识别工位后,高度识别装置采集物料粘贴的第一标签的高度信息。在上述第一视觉识别装置和高度识别装置的配合下,物料贴标设备中的终端设备可以自动获取第一标签的高度信息。之后,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标签的高度信息确定第一标签位于第一视觉识别装置的识别范围时,终端设备控制第一视觉识别装置采集第一标签的标签信息。接着根据第一标签的标签信息,终端设备控制贴标设备在物料上粘贴第二标签,至此完成对物料的第二标签的粘贴。从上述物料贴标设备的贴标过程可知,在物料输送装置、第一视觉识别装置、高度识别装置、贴标设备以及终端设备的综合作用下,可以自动实现对物料贴标,不需要人工过多参与或不需要人工参与,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同时提高了贴标效率。进一步地,由于预先采用高度识别装置采集物料粘贴的第一标签的高度信息,当确定第一标签位于第一视觉识别装置的识别范围内时,在利用第一视觉识别装置采集第一标签的标签信息。此时,可以确保第一视觉识别装置准确采集到物料上第一标签的标签信息,为后续贴标工作提供基础,进一步提高贴标效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物料贴标设备的正视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物料贴标设备的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长虹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四川长虹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97337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缆的防磨损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无碱速凝剂滴加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