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乘用车顶棚机器人装箱搬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978852.1 | 申请日: | 2020-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411417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刘方俊;李鑫锋;李森;姚福凯;高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47/91 | 分类号: | B65G47/91;B65B5/06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俞鸿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顶 机器人 装箱 搬运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外观冲压件装箱领域,公开了一种乘用车顶棚机器人装箱搬运装置,包括连接杆,连接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与连接杆垂直的抓取杆,抓取杆上设有至少两个L型抓手,L型抓手包括固定安装在连接杆下方的抓手竖杆和通过旋转气缸安装在抓手竖杆底部的抓手横板,抓手横板以所抓手述竖杆为旋转轴旋转。本实用新型乘用车顶棚机器人装箱搬运装置,可以同时搬运叠放在一起的多张顶棚零件,且零件不会出现划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外观冲压件装箱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乘用车顶棚机器人装箱搬运装置。
背景技术
乘用车顶棚冲压零件大小为1米*2米以上,成品零件需要2名作业员协同作业将零件装入容器内,为了减少作业员的装箱动作而设计为5张零件叠放后搬入隔层式容器内,但人工装箱顶棚劳动强度大,且存在割伤人员及零件磕碰变形的风险。
利用机器人装箱替代人工装箱则需要考虑满足容器容纳数量及零件品质要求。容器分为8层,原设定标准为每层装5张,每个容器容纳40张零件。由于顶棚零件为外板零件,不允许有任何划伤。但现场检证发现利用传统机器人搬运顶棚的方式(吸盘吸附),只能单张抓取,单张搬运装入隔层式容器,且如果要保证零件装入无划痕,每层只能装载1张,每个容器只能装载8张零件,无法满足物流及库存面积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乘用车顶棚机器人装箱搬运装置,可以同时搬运叠放在一起的多张顶棚零件,且零件不会出现划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乘用车顶棚机器人装箱搬运装置,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与所述连接杆垂直的抓取杆,所述抓取杆上设有至少两个L型抓手,所述L型抓手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连接杆下方的抓手竖杆和通过旋转气缸安装在所述抓手竖杆底部的抓手横板,所述抓手横板以所抓手述竖杆为旋转轴旋转。
优选地,其中一个所述抓取杆的外侧安装有至少两个L型推杆,所述L型推杆包括固定在所述连接杆外侧的推杆竖杆和安装在所述推杆竖杆底部的推杆横板,所述推杆横板的另一个端部朝外,用于将零件完全推入到容器内。
优选地,所述连接杆的数量为两根,且两根所述连接杆平行,强化结构,更稳固。
优选地,所述连接杆的中部设有用于连接机器人手臂的安装座。
优选地,所述L型抓手上设有检测所述抓手横板的外端部位置的接近开关,确认所述L型抓手的抓手横板进入待抓取零件的下方。
优选地,两个所述L型抓手分别位于所述抓取杆的两端。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可以同时搬运叠放在一起的多张顶棚零件,且零件不会出现划伤,满足隔层式容器的容纳数及零件品质要求;
2、消减了员工搬运顶棚零件的劳动强度,消减了顶棚装箱工位作业人员,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乘用车顶棚机器人装箱搬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部件标号如下:
连接杆1、抓取杆2、L型抓手3、抓手竖杆4、旋转气缸5、抓手横板6、L型推杆7、推杆竖杆8、推杆横板9、安装座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乘用车顶棚机器人装箱搬运装置,包括连接杆1,连接杆1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与连接杆1垂直的抓取杆2,抓取杆2上设有两个L型抓手3,两个L型抓手3分别位于抓取杆2的两端,L型抓手3包括固定安装在连接杆1下方的抓手竖杆4和通过旋转气缸5安装在抓手竖杆4底部的抓手横板6,抓手横板6以所抓手述竖杆4为旋转轴旋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9788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于清理的粉料罐
- 下一篇:编带设备高效烫印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