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悬臂结构的桥头引道和高架桥有效
申请号: | 202022989076.5 | 申请日: | 2020-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432847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1 |
发明(设计)人: | 郑建东;陈缔欣;林骏;叶其彬;张培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1/00 | 分类号: | E01D1/00;E01C1/04;E01D19/02 |
代理公司: | 厦门律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5 | 代理人: | 温洁;张辉 |
地址: | 361015 福建省厦门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悬臂 结构 桥头 高架桥 | ||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悬臂结构的桥头引道和高架桥,其中具有悬臂结构的桥头引道包括依次连接的路面衔接段、中间悬臂段和桥梁衔接段,所述路面衔接段、中间悬臂段和桥梁衔接段的顶面衔接,且逐渐升高,形成高于路面的桥段。所述中间悬臂段高出路面的部分的横截面成T字形或工字形,包括两侧向内凹入的悬臂式侧墙。所述中间悬臂段的顶面的两侧向外延伸形成挡墙悬臂。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向内凹入的悬臂式侧墙,削弱了传统桥梁的侧墙效应,减小了行车压抑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悬臂结构的桥头引道和高架桥。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城市桥梁的建设对于道路两侧的人群活动、解决人车交织矛盾、消除行人过街安全的隐患、减少交通事故、提升城市道路的运行效率等具有积极的作用。
桥梁一般包括中间段和两侧的桥头引道,桥头引道具有承接中间段和路面的作用,传统的桥头引道的侧部具有平齐的挡墙,当车辆经过桥台时,挡墙对车辆具有侧墙效应,导致出现行车压抑感,为了减小行车压抑感,一般在挡墙外侧设置绿化带,该解决方式又造成了路面浪费,道路狭窄,甚至带来交通拥堵。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传统的桥头引道侧墙效应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出一种具有悬臂结构的桥头引道,包括依次连接的路面衔接段、中间悬臂段和桥梁衔接段,所述路面衔接段、中间悬臂段和桥梁衔接段的顶面衔接,且逐渐升高,形成高于路面的桥段。
所述路面衔接段高出路面的部分呈三角柱形,包括两侧呈三角形的矮墙,所述路面衔接段最高点到路面距离小于1.5米。
所述中间悬臂段高出路面的部分的横截面成T字形或工字形,包括两侧向内凹入的悬臂式侧墙。所述中间悬臂段的顶面的两侧向外延伸形成挡墙悬臂。所述中间悬臂段的一端面对接所述路面衔接段,另一端面形成悬臂式背墙,以连接安装桥梁衔接段。
所述桥梁衔接段包括箱梁和支撑台,所述支撑台支撑所述箱梁。所述箱梁横截面呈T字形,所述箱梁的端部对接所述中间悬臂段的悬臂式背墙,所述箱梁的侧部与所述中间悬臂段的侧部平整对接。所述支撑台两侧的间距等于或小于两侧所述悬臂式侧墙的间距。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向内凹入的悬臂式侧墙,削弱了传统桥梁的侧墙效应,减小了行车压抑感。
优选的,所述中间悬臂段的中部具有停车空间,且所述中间悬臂段的悬臂式背墙开设有对称的车辆入口和车辆出口。通过设置停车空间,减缓市区停车位不足的问题。
优选的,所述支撑台两侧的间距小于所述车辆入口和车辆出口的间距,让出所述车辆入口和车辆出口。
优选的,所述支撑台对应所述悬臂式背墙的车辆入口和车辆出口也开设有车辆入口和车辆出口。
优选的,所述停车空间包括U型行车道,所述U型行车道的中间设有停车位,所述U型行车道的一端连接所述车辆入口,另一端连接所述车辆出口。
优选的,所述悬臂式桥台的底部设置有绿化带。
优选的,所述绿化带设置在所述悬臂式侧墙、挡墙悬臂和矮墙覆盖的空间内。
优选的,所述绿化带由缘石围成。
优选的,所述悬臂式桥台的顶面设有侧部的人行道和中部的桥上快速通道。
第二方面,提出一种高架桥,包括第一方面提出的一种具有悬臂结构的桥头引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设置向内凹入的悬臂式侧墙,削弱了传统桥梁的侧墙效应,减小了行车压抑感,且视线通透,行车较为舒适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9890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耐火手套
- 下一篇:一种单细胞分选微流控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