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线充电智能巡检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2023010287.6 | 申请日: | 2020-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389003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6 |
发明(设计)人: | 张友好;刘超;纪利萍;孙大龙;和家乐;秦怀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B25J11/00 | 分类号: | B25J11/00;B25J5/00;B25J19/02;B25J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7 | 代理人: | 何静 |
地址: | 215600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线 充电 智能 巡检 机器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智能巡检机器人,包括底板和移动控制面板,壳体和底座之间设置有第一控制器单元,壳体的顶部设置有第一Lora无线通信模组,底板的周围均安装有超声波避障传感器,底板的边侧依次安装有红外循迹传感器,移动控制面板的顶端分别安装有第二Lora无线通信模组和ESP8266物联网通信模组。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无线充电智能巡检机器人,该机器人采用红外循迹传感器、超声波避障传感器和OpenMV视觉模组进行路线循迹和防碰撞保护,提高该机器人运动轨迹的精度。通过传感器模组形成环境数据报表和环境综合指标,通过Lora无线通信模组和ESP8266物联网通信模组,实现了控制中心统一监控与物联网云平台实时监控的结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线充电智能巡检机器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围绕特殊环境下仓库、机房及危险场地的巡检机器人设计,在运动系统控制、充电管理方式、环境状态检测和机器人远程控制等方面不断创新。传统的巡检机器人采用有线充电与人工集中管理,要求机器人电池容量需满足6小时以上的工作;运动控制采用红外循迹;环境状态检测采用多个传感器形成多方面环境状态报表;机器人远程控制主要采用蓝牙、局域网、ZigBee等无线通信技术。
但是,有线充电方式需要人工进行集中管理且需要配备大容量电池,浪费人力资源,持续工作能力和无人工作能力薄弱;传统车式巡检机器人采用单一红外传感器进行路径循迹,在环境光强值较大时导致循迹失败,甚至因路径错误造成机器碰撞损坏;多传感器的环境监测系统虽能形成多项指标的报表,但不易整体把握环境状态;采用蓝牙、局域网、Zigbee等无线通信技术的远程控制控制距离范围小,且不易实现与云端、Web网页和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对接,形成物联网监控平台。故而提出一种无线充电智能巡检机器人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无线充电智能巡检机器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无线充电智能巡检机器人,包括底板和移动控制面板,所述底板的顶部分别安装有壳体和底座,所述壳体和底座之间设置有第一控制器单元,所述底座的顶部中央设置有OpenMV视觉模组,所述OpenMV视觉模组的两侧均安装有传感器模组,所述壳体的顶部设置有第一Lora无线通信模组,所述壳体的一侧开设有第一USB接口,所述底板的周围均安装有超声波避障传感器,所述底板的边侧依次安装有红外循迹传感器,所述底板的底部设置有橡胶轮,所述底板靠近壳体的底部安装有无线充电接收端单元,所述移动控制面板的顶端分别安装有第二Lora无线通信模组和ESP8266物联网通信模组,所述移动控制面板的表面分别安装有第二控制器单元和LCD触摸显示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超声波避障传感器的个数为四个,且呈菱形阵列分布,所述红外循迹传感器和橡胶轮的个数均为四个,且均呈矩形阵列分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传感器模组包括温湿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火焰传感器、有毒气体传感器和光强传感器,所述温湿度传感器采用AHT10型温湿度传感器,所述烟雾传感器采用MQ-2型烟雾传感器,所述火焰传感器采用SW-18010P型火焰传感器,所述有毒气体传感器采用MQ-4/6/7/9型有毒气体传感器,所述光强传感器采用TSL2561型光强传感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控制器单元和第二控制器单元均采用STM32F103微控制器芯片,所述OpenMV视觉模组、第一Lora无线通信模组、温湿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火焰传感器、有毒气体传感器、光强传感器、超声波避障传感器和红外循迹传感器均与第一控制器单元电性连接,所述超声波避障传感器采用HC-SR04型超声波避障传感器,所述红外循迹传感器采用TCRT5000型红外循迹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未经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0102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