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中置式链传动轮芯驱动电驱动自动变速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3055773.X | 申请日: | 2020-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418999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薛荣生;张引航;陈俊杰;王靖;陈同浩;舒雷;谭志康;邓天仪;邓云帆;梁品权;颜昌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M11/04 | 分类号: | B62M11/04;B62M9/02;B62M7/06 |
代理公司: | 重庆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6 | 代理人: | 张文军 |
地址: | 400715***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置式 链传动 驱动 自动 变速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中置式链传动轮芯驱动电驱动自动变速系统,包括动力输入机构、驱动轮、设置在轮外中间轴上的减速输入机构、通过链条传动组件与轮外中间轴连接的车轮安装轴以及均设置在车轮安装轴上的换挡传动机构和动力输出部件,换挡传动机构包括双侧同步器和减速组件,双侧同步器能够与动力输出部件或减速组件结合。采用以上方案,增大了减速比,从而能够采用高速电机作为驱动,提高了电机效率,增加了续航里程,同时保留链条传动的方式,可以缓冲两轮车加减速的冲击,减小悬挂系统上下震荡造成链轮之间的距离变化,并且能够实现两挡换挡,不仅使电动两轮车具有强大的爬坡和重载能力,而且使电机能够始终处于高效平台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两轮车电驱动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置式链传动轮芯驱动电驱动自动变速系统。
背景技术
链条传动的设计结构具有结构简单、轻巧、成本低等优点,而且可以通过更换链轮便能容易改变末级减速比的优点,因此被大多数两轮车采用。此外,链条可以缓冲车辆加减速的冲击,又能减小悬挂系统上下震荡造成链轮之间的距离变化。
现有的能够换挡的两轮车电驱动系统通常都将动力输入机构(电机等) 和减速换挡机构都设置在两轮车的中部(座位下方),再通过链条传动组件直接带动车轮转动。由于电机的转速远高于内燃机,导致减速机构相对较为复杂,体积较大。但是,由于两轮车的结构特点,安装空间极为有限,难以设置较大减速比的减速换挡机构,因此导致不能采用高转速电机,电机效率始终不够理想,影响续航里程。
解决以上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以上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置式链传动轮芯驱动电驱动自动变速系统。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中置式链传动轮芯驱动电驱动自动变速系统,其要点在于,包括动力输入机构、驱动轮、设置在轮外中间轴上的减速输入机构、通过链条传动组件与轮外中间轴连接的车轮安装轴以及均设置在车轮安装轴上的换挡传动机构和动力输出部件,所述驱动轮套装在车轮安装轴上,所述动力输入机构依次通过减速输入机构、链条传动组件、车轮安装轴、换挡传动机构和动力输出部件将动力传递给驱动轮;
所述换挡传动机构包括双侧同步器和减速组件,所述双侧同步器套装在车轮安装轴上,并能够在换挡拨叉的作用下与动力输出部件或减速组件结合;
当双侧同步器与动力输出部件结合时,轮外中间轴输出的动力通过双侧同步器传递给动力输出部件;当双侧同步器与减速组件结合时,轮外中间轴输出的动力通过双侧同步器传递给减速组件,再由减速组件传递给动力输出部件。
采用以上结构,将动力输入机构和减速输入机构设置在原始的两轮车中间位置,在驱动轮的轮芯位置增设换挡传动机构,延长了减速传动路径,增大了减速比,从而能够采用高速电机作为驱动,使电机处于高效输出平台上,大幅提高了电机效率,增加了续航里程,同时保留链条传动的方式,不仅可以缓冲两轮车加减速的冲击,又能减小悬挂系统上下震荡造成链轮之间的距离变化,并且,能够实现两挡换挡,不仅使电动两轮车具有强大的爬坡和重载能力,而且使电机能够始终处于高效平台上,进一步提高了电机在爬坡和重载情况下的效率,降低了电机能耗。
作为优选:所述双侧同步器包括与动力输出部件同步转动的高速挡结合套、与减速组件的减速一级主动齿轮同步转动的低速挡结合套、同步转动地套装在轮外中间轴上的同步器花键毂以及同步转动地套装在同步器花键毂上的同步器结合套,所述减速一级主动齿轮套装在轮外中间轴上,所述同步器花键毂靠近高速挡结合套的一侧设置有沿径向向外依次套设的高速挡摩擦内片、高速挡摩擦外片和高速挡同步环,所述同步器花键毂靠近低速挡结合套的一侧设置有沿径向向外依次套设的低速挡摩擦内片、低速挡摩擦外片和低速挡同步环,所述同步器花键毂的外周上设置有若干与同步器结合套同步滑动的同步器滑块,所述换挡拨叉能够带动同步器结合套轴向滑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大学,未经西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05577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屋面防堵排水排汽多功能地漏及屋面结构
- 下一篇:尾纤自动布放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