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腰椎峡部裂修复棒有效
申请号: | 202023066707.2 | 申请日: | 2020-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485733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发明(设计)人: | 周强;赵晨;刘列华;李培;罗磊;梁利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捷尔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70 | 分类号: | A61B17/70 |
代理公司: | 重庆志合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0 | 代理人: | 胡荣珲 |
地址: | 40112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腰椎 峡部裂 修复 | ||
一种腰椎峡部裂修复棒,包括呈Z向延伸的直径为5.5~6mm的圆柱棒体,所述圆柱棒体的下端设有呈Y向伸出的横向延伸部,所述横向延伸部的一侧设置一椎板钩,所述椎板钩的钩头呈向上斜向延伸,钩头的延伸线与位于Y向与圆柱棒体平行的直线之间形成的夹角α为30~60°,且钩头的延伸线与位于X向与圆柱棒体平行的直线之间形成的夹角β为15~60°,所述钩头与横向延伸部之间形成的开口宽度Q为6~10mm,由此构成圆柱棒体、横向延伸部、椎板钩为一体的符合腰椎椎板生理解剖结构的腰椎峡部裂修复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骨损伤修复器械,特别涉及一种腰椎峡部裂修复棒。
背景技术
流行病学中腰椎峡部裂是指腰椎一侧或两侧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的峡部骨质缺损不连续,亦称椎弓峡部裂或峡部不连。腰椎峡部裂大多数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是引起儿童及青少年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研究表明6岁之前儿童峡部裂发生率为4.4%。腰椎峡部裂多发生在腰5椎、腰4椎,某些体育运动员如羽毛球运动员、举重运动员更容易发生。腰椎峡部裂一旦出现,由于局部剪切力原因,峡部几乎不能自然愈合。
虽然大部分单纯腰椎峡部裂患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甚至是骨性愈合。但是仍有部分患者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下腰痛持续存在,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另外有40-66%的双侧峡部裂患者最终发展为腰椎滑脱,导致下肢神经功能损害。
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并发腰椎滑脱的患者,有必要进行手术治疗。现行的腰椎峡部修复节段内固定术可以直接修复断裂的峡部,同时在节段内固定,对邻近节段影响小,相对于腰椎融合手术,手术创伤更小,是一种腰椎功能重建非融合手术。其主要方式包括以下:
一种是采用Buck法峡部螺钉固定技术,该技术直接将拉力螺钉经过椎板贯穿峡部断裂处后固定,手术直接恢复了峡部连续性,可以对峡部进行加压,符合生物力学要求,有利于峡部植骨融合。有研究表明其腰椎峡部裂融合率为83.5%,手术并发症率为13.4%。但是由于螺钉钉体占用了峡部植骨空间,也影响了植骨融合效率,在一些峡部发育细小的患者中难以实施。
另一种是Scott法横突-棘突间钢丝固定技术及改良Scott法固定技术,该技术通过钢丝固定棘突与双侧横突,改良法则是固定棘突与双侧椎弓根螺钉,以达到加压、固定的目的。Scott法横突-棘突间钢丝固定技术与改良Soctt法固定技术,固定用的钢丝需缠绕棘突,穿过黄韧带,存在损伤神经风险,同时钢丝本身强度相对较弱,所以固定稳定性较差,影响峡部植骨融合效率。有研究表明其腰椎峡部裂融合率为81.6%,手术并发症率为22.4%。
还有一种是椎弓根螺钉-椎板钩固定术,该技术在峡部断裂处植骨后,需要在峡部断裂处上方置入椎弓根螺钉,在峡部断裂处下方安装椎板钩,然后用连接杆将椎弓根螺钉和椎板钩连接固定,对断裂处加压,以达到稳定的目的。随着椎弓根螺钉技术的不断发展,椎弓根螺钉-椎板钩技术治疗腰椎峡部裂是一种相对成熟且广泛应用的节段内固定方式。由于椎弓根螺钉及椎板钩可提供很高的稳定性,所以该技术具有融合率高的特点。有研究表明椎弓根钉-椎板钩技术治疗腰椎峡部裂融合率为90.2%,手术并发症率为12.8%。虽然椎弓根钉-椎板钩技术治疗腰椎峡部裂已是目前主流手术方式之一,但目前仍有不足,究其原因,首先是脊柱椎板的发育因人不同,如椎板厚度、宽度、与棘突的角度等,目前市场上已有的椎弓根螺钉-椎板钩固定术产品不能满足个体化要求;其次是目前技术的连接杆在将椎弓根钉和椎板钩连接时,其安放位置正好对应峡部植骨处,由于峡部的植骨空间狭窄有限,因连接杆的占位会严重影响植骨量;而且由于椎板与脊柱轴向成转角结构,而现有椎板钩上因需设置连接头,在连接头上设置供连接杆置入的开口槽以及供锁紧螺钉固定的内螺纹孔,致使连接头的占位空间相对较大,并且连接杆的两端都需分别用螺钉与椎弓根钉、椎板钩固定,使椎弓根螺钉-椎板钩固定术安放固定不方便,导致手术时间长、增加了出血量,加大并发症发生率。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捷尔医院),未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捷尔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06670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撞配电柜
- 下一篇:一种手套检验剂试验仪放置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