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跨座式单轨列车燃弧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3278423.X | 申请日: | 2020-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412238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石春珉;高福来;黄健;姜伟;王克俊;李肖刚;姜君;杨鹏;李勇;王娜;王科理;宋子贤;陈浩;马荣成;李展伟;刘敏;贾昊睿;李瑶;杨海前;刘向云;程维寅;程晓菁;杨丰;杨永;赵东生;黄振科;张一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检验认证中心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12 | 分类号: | G01R31/12;G01R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95 | 代理人: | 李艳霞 |
地址: | 10008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跨座式 单轨 列车 检测 装置 | ||
1.一种跨座式单轨列车燃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
第一红外传感器(01),用于采集跨座式单轨列车(T)的第一受流器(C1)与第一第三轨(T1)的第一接触面的第一图像;
第一紫外传感器(02),用于采集所述第一接触面的第二图像,其中,所述第一紫外传感器(02)的拍摄区域与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01)的拍摄区域重合;以及
第一发送器(03),与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01)和所述第一紫外传感器(02)连接,用于发送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座式单轨列车燃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
第一安装支架(04),用于将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01)、所述第一紫外传感器(02)和所述第一发送器(03)固定在跨座式单轨列车一侧的车底。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座式单轨列车燃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04)包括:
第一安装板(04-1),所述第一安装板(04-1)固定在跨座式单轨列车的车底;以及
第二安装板(04-2),所述第二安装板(04-2)通过安装螺丝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板(04-1)上,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01)、所述第一紫外传感器(02)和所述第一发送器(03)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板(04-2)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座式单轨列车燃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
壳体(05),其中,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01)、所述第一紫外传感器(02)和所述第一发送器(03)设置在所述壳体(05)内,所述壳体(05)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板(04-2)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座式单轨列车燃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04-1)包括第一L形不锈钢板(04-1-1),
其中,所述第一L形不锈钢板(04-1-1)的一平面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安装孔(04-1-1-1),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04-1-1-1)将所述第一L形不锈钢板(04-1-1)固定在跨座式单轨列车的车底上,
所述第一L形不锈钢板(04-1-1)的另一平面上设有一个第二安装孔(04-1-1-2)和一个第一弧形安装槽(04-1-1-3),将所述第二安装板(04-2)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板(04-1)上后,所述第二安装板(04-2)能够围绕着所述第二安装孔(04-1-1-2)在所述第一弧形安装槽(04-1-1-3)的限定范围内转动,
所述第二安装板(04-2)包括第二L形不锈钢板(04-2-1),
其中,所述第二L形不锈钢板(04-2-1)的一平面上设有两个第三安装孔(04-2-1-1),通过所述第三安装孔(04-2-1-1)将所述第二L形不锈钢板(04-2-1)固定在所述第一L形不锈钢板(04-1-1)的所述第二安装孔(04-1-1-2)和所述第一弧形安装槽(04-1-1-3)上,
所述第二L形不锈钢板(04-2-1)的另一平面上设有一个第四安装孔(04-2-1-2)和一个第二弧形安装槽(04-2-1-3),将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01)和所述第一紫外传感器(02)固定在所述第二安装板(04-2)上后,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01)和所述第一紫外传感器(02)能够围绕着所述第四安装孔(04-2-1-2)在所述第二弧形安装槽(04-2-1-3)的限定范围内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跨座式单轨列车燃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04-1)还包括第一筋板(04-1-2),所述第一筋板(04-1-2)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一L形不锈钢板(04-1-1)的两个平面垂直,
所述第二安装板(04-2)还包括第二筋板(04-2-2),所述第二筋板(04-2-2)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二L形不锈钢板(04-2-1)的两个平面垂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检验认证中心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检验认证中心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278423.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