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磁驱动MEMS超表面结构镜面微振镜芯片有效
申请号: | 202023333135.X | 申请日: | 202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433536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1 |
发明(设计)人: | 朱健;王丹丹;周智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铟菲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26/08 | 分类号: | G02B26/08;B81B7/00;B81B7/02 |
代理公司: | 南昌逸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45 | 代理人: | 刘晓敏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磁 驱动 mems 表面 结构 镜面微振镜 芯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磁驱动MEMS超表面结构镜面微振镜芯片,包括外壳和卡块,所述外壳的外壁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合页,且第一合页的一侧设置有防护盖,所述防护盖的外壁设置有第二合页,且第二合页的一侧设置有固定片,同时固定片的外壁均设置有螺纹孔,所述卡块均设置在外壳的外壁一侧,且外壳的另一侧外壁均设置有卡槽。该电磁驱动MEMS超表面结构镜面微振镜芯片,通过外壳、第一合页、防护盖、第二合页、固定片和螺纹孔的设置,在使用时可以对外壳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避免重物撞击到外壳上导致损坏无法使用,同时在防护后可以对防护盖进行固定,避免因晃动导致防护盖自动打开失去防护效果,便于固定可以避免这类情况发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元件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磁驱动MEMS超表面结构镜面微振镜芯片。
背景技术
传统的光学元件基于光波的折射和反射原理,对入射光进行调制,从而实现工作光波前的聚焦、成像、分色等光学功能。传统光学元件的尺寸通常为工作波长的几百倍甚至上千倍,所以体积庞大、质量大、功能单一,一般采用机械的铣、磨、抛光等方式加工,工艺复杂,成本较高。后来,人们通过探索相位累计效应以外的新机理实现波束偏转,超表面便应运而生。超表面是一种通过控制波前相位、振幅以及偏振进行波束调控的新结构,在其最初研究者虞南方的论文中被定义为“能够使一束光在自由空间波长范围内产生相位、振幅及偏振突变效应的超薄平面光学元件”。其不仅突破了传统材料电磁属性,其二维平面结构为纳米光学器件集成化,小型化提供了便利。MEMS微振镜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在激光雷达、激光微投影、医用内窥镜、3D相机等领域中,但是微透镜镜面一般只起到反射作用,并没有对入射光线进行编辑的能力,若将超表面结构制备到镜面之中,其作为一种新型的平面光学设备,通过元表面和微机电系统的组合提供主动控制,可广泛应用于微型化的基于MEMS的显微镜系统、激光雷达扫描仪和投影系统之中。目前在国内还没有见到类似专利及文献。
但是目前使用的电磁驱动MEMS超表面结构镜面微振镜芯片,在使用时大都防护效果均不好,容易发生外壳被撞击损坏等情况,同时不能在防护后进行固定,容易发生防护盖自动打开,失去防护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驱动MEMS超表面结构镜面微振镜芯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目前使用的电磁驱动MEMS超表面结构镜面微振镜芯片,在使用时大都防护效果均不好,容易发生外壳被撞击损坏等情况,同时不能在防护后进行固定,容易发生防护盖自动打开,失去防护效果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磁驱动MEMS超表面结构镜面微振镜芯片,包括外壳和卡块,所述外壳的外壁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合页,且第一合页的一侧设置有防护盖,所述防护盖的外壁设置有第二合页,且第二合页的一侧设置有固定片,同时固定片的外壁均设置有螺纹孔,所述卡块均设置在外壳的外壁一侧,且外壳的另一侧外壁均设置有卡槽,所述外壳的外壁均设置有第一魔术贴,且第一魔术贴的外壁设置有聚氨酯层,所述聚氨酯层的外壁均设置有第二魔术贴,且第二魔术贴的外壁设置有薄膜,所述薄膜的后方外部两侧均设置有线路,且线路的内侧设置有螺纹板,同时螺纹板的外壁均贯穿有固定螺栓。
优选的,所述防护盖、第一合页与外壳构成旋转结构,且第一合页在防护盖一侧呈等间距分布。
优选的,所述固定片、第二合页与防护盖构成旋转结构,且螺纹孔在固定片外壁呈等间距分布。
优选的,所述卡块通过卡槽与外壳卡合连接,且卡块以外壳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优选的,所述聚氨酯层通过第一魔术贴与外壳活动连接,且外壳的尺寸与聚氨酯层的尺寸相吻合。
优选的,所述薄膜通过第二魔术贴与外壳活动连接,且外壳的尺寸与薄膜的尺寸相吻合。
优选的,所述螺纹板通过固定螺栓与外壳螺纹连接,且螺纹板与外壳为平行分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铟菲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铟菲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33313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环境自适应热电堆红外传感器
- 下一篇:一种大灯模组双透镜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