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扁线电机、动力总成及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2080009320.7 | 申请日: | 2020-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486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汪昱;陈坚;殷林鹏;额尔和木巴亚尔;宛勇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3/28 | 分类号: | H02K3/28;H02K3/12;H02K3/34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14 | 代理人: | 赵倩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机 动力 总成 车辆 | ||
一种扁线电机、动力总成及车辆,扁线电机包括定子和转子,定子包括定子绕组和定子铁芯,定子绕组包括第一相绕组、第二相绕组和第三相绕组,每一相绕组均包括至少一条并联支路,各并联支路呈均匀对称布设,每一并联支路均包括至少两个呈均匀对称布设的并联分支路,定子铁芯的内壁开设有多个凹槽,多个凹槽围绕定子铁芯的中心轴线的轴向排布,并沿中心轴线的轴向延伸,各并联分支路的扁线导体层叠设置于凹槽内。这样各个均匀对称分布的并联支路,结合每一并联支路的均匀对称布设的并联分支路,便较佳地实现对上述三相绕组的电势平衡,抑制或消除电机环流的产生,较佳地缓解了电机温升的现象,从而也改善了电机的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扁线电机、动力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近年来,扁线电机得益于其较高的铜满率、较佳地散热性能和较高地功率密度,有助于新能源电动汽车的轻量化,且能够提升新能源电动汽车的空间利用率和续航里程,而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动汽车等交通载具中。
现有技术中,扁线电机主要采用波绕组或叠绕组结构,通过将上述绕组结构的导体设计为多层,可以有效降低电机的交流损耗。但是,当上述绕组结构中的导体被设计为多层时,绕组结构的三相支路往往难以实现较佳地电势平衡,从而容易导致环流的产生,加剧扁线电机温升。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扁线电机、动力总成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扁线电机的绕组结构中的导体被设计为多层时,绕组结构的三相支路难以实现较佳地电势平衡,易导致环流产生,加剧扁线电机温升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扁线电机,包括定子和转子,所述定子包括定子绕组和定子铁芯;
所述定子绕组包括第一相绕组、第二相绕组和第三相绕组,所述第一相绕组、所述第二相绕组和所述第三相绕组均包括至少一条呈均匀对称布设的并联支路,每一条所述并联支路均包括至少两条呈均匀对称布设的并联分支路;
所述定子铁芯的内壁开设有多个凹槽,所述多个凹槽围绕所述定子铁芯的中心轴线的轴向排布、并沿所述中心轴线的轴向延伸,各所述并联分支路的扁线导体层叠设置于所述凹槽内;
所述转子设置于所述定子铁芯的内壁所围设形成的空间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扁线电机,其定子的定子绕组包括第一相绕组、第二相绕组和第三相绕组,而每一相绕组都包含有一条或两条以上并联支路,而由于并联支路呈均匀对称布设,这样各个并联支路之间的电势便能够实现较佳地平衡,从而可抑制扁线电机环流的产生,进而可较佳地消除扁线电机环流所导致的交流铜损耗,而通过使得每一并联支路均包括至少两个均匀对称布设的并联分支路,这样便实现了对并联支路上电流的分流,能够改善采用扁线的定子绕组所产生的趋肤效应,更佳地抑制交流铜损耗。那么,各个均匀对称分布的并联支路,结合每一并联支路的均匀对称布设的并联分支路,便较佳地实现对上述三相绕组的电势平衡,抑制或消除扁线电机环流的产生,这样当扁线电机高功率运转,具有相对较高的电流频率,产生较为明显的交流电阻效应时,各个均匀对称分布的并联支路,结合每一并联支路的均匀对称布设的并联分支路,便较佳地实现对上述三相绕组的电势平衡,抑制了扁线电机的交流电阻效应,降低了交流电阻所产生的损耗,一方面提升了扁线电机高速运转时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扁线电机的温升改善了扁线电机的工作效率。
可选地,同一所述并联支路的相邻两所述并联分支路的进线方向相反。如此可使得各个并联分支路的进线分布较为规律,也简化了各个并联分支路的线形,从而有利于定子绕组快速插装于凹槽内,降低了定子绕组的插线难度。
可选地,同一所述凹槽内层叠设置有同一相绕组的各所述并联分支路的所述扁线导体,这样各个扁线导体之间便实现了同相分布,从而避免了各个扁线导体之间的相间绝缘的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8000932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重量测量系统
- 下一篇:用于车辆中的车载诊断的方法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