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电池冷却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80011552.6 | 申请日: | 2020-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6669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北村亮介;藤井毅;粕谷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47;H01M10/6556;H01M10/6563;H02M3/00;B60R16/04;B60K11/06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00 | 代理人: | 崔巍 |
地址: | 日本东京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电池 冷却 结构 | ||
1.一种车辆的电池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池壳体,该电池壳体支承于车身,且收容电池和DC-DC转换器;
进气部,该进气部将空气导入所述电池壳体;以及
排气部,该排气部将导入至所述电池壳体的空气排出,
车辆的电池冷却结构构成为,在所述电池壳体内,所述电池设置于从所述进气部到所述排气部的空气的流路的上游侧,所述DC-DC转换器设置于下游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电池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部包含从所述电池壳体突出设置的第一排气管,
所述第一排气管的排气导入用开口部构成为,在所述DC-DC转换器的附近与该DC-DC转换器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电池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排气导入用开口部的中心到所述DC-DC转换器的最短距离比从所述排气导入用开口部的所述中心到所述电池的最短距离短,
所述排气导入用开口部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所述排气导入用开口部的宽度方向上,该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电池侧,该第二部分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位于第一部分的相反侧且位于所述DC-DC转换器侧,
在俯视观察所述电池壳体时,所述第一部分比所述第二部分更向所述电池壳体的内部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的电池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壳体构成为设于车辆的行李室,
所述第一排气管的排气排出用开口部构成为,在所述车辆的后底板与覆盖所述后底板的行李室板之间的空间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车辆的电池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部包含介入设置于所述第一排气管的风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电池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位于所述DC-DC转换器的车辆后方,在俯视观察时,与所述DC-DC转换器的位于车宽方向的最中央侧的侧部相比,所述风扇的中心部位于车宽方向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电池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排气管和所述风扇不位于所述电池的车辆后方的该电池的投影区域内。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车辆的电池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和所述DC-DC转换器在车宽方向上排列,
所述进气部包含进气管,
所述进气管具有:
进气吸入用开口,该进气吸入用开口设于所述进气部的一端,且吸入车室内的空气;以及
进气吹出用开口,该进气吹出用开口设于所述进气部的另一端,且将所述空气供给至所述电池壳体内,
所述进气吹出用开口朝向所述电池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车辆的电池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将来自所述电池的排气向车外排出的第二排气管。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车辆的电池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将来自所述电池的排气向侧梁内排出的第二排气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80011552.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压铸机的液压装置
- 下一篇:由多元醇酯和生物来源的脂肪酸合成的润滑基础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