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扭矩传递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80022655.2 | 申请日: | 2020-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919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9 |
发明(设计)人: | H·布达克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25/10 | 分类号: | F16D25/10;F16D13/58;F16B21/18;F16H5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易咏梅;李立行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扭矩 传递 装置 | ||
1.一种扭矩传递装置,所述扭矩传递装置包括圆柱形摩擦部件托架(11)和弹性挡环(12),其中,所述摩擦部件托架(11)被构造成用于至少承载能够旋转地固定至所述摩擦部件托架(11)的外表面的基于摩擦力的外扭矩传递机构(13)的外加压板(20)和外反作用板(21),以及至少承载能够旋转地固定至所述摩擦部件托架(11)的内表面的基于摩擦力的内扭矩传递机构(14)的内加压板(22)和内反作用板(23),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部件托架(11)包括围绕所述摩擦部件托架(11)的周边分布的多个通孔(15),且其中所述弹性挡环(12)包括多个径向凸起(16),所述多个径向凸起(16)围绕所述弹性挡环(12)的内周边或外周边分布,并被构造成当所述弹性挡环(12)被安装在所述摩擦部件托架(11)上时延伸穿过所述通孔(15),从而使得所述弹性挡环(12)在被安装在所述摩擦部件托架(11)上时沿径向方向突出超过所述摩擦部件托架(11)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二者,以将基于摩擦力的内扭矩传递机构(14)和基于摩擦力的外扭矩传递机构(13)的内反作用板(23)和外反作用板(21)保持在所述摩擦部件托架(11)上,其中,所述扭矩传递装置还包括外毂环部件(24)、内毂环部件(25)、外致动设备(26)和内致动设备(27),其中,所述基于摩擦力的外扭矩传递机构(13)包括至少一个摩擦盘(19),所述摩擦盘(19)能够旋转地固定至所述外毂环部件(24)且沿轴向位于所述基于摩擦力的外扭矩传递机构(13)的所述外加压板(20)和外反作用板(21)之间,其中,所述基于摩擦力的内扭矩传递机构(14)包括至少一个摩擦盘(17),所述摩擦盘(17)能够旋转地固定至所述内毂环部件(25)且沿轴向位于所述基于摩擦力的内扭矩传递机构(14)的所述内加压板(22)和内反作用板(23)之间,其中,所述内致动设备(27)和所述外致动设备(26)中的每一个被构造成用于选择性地分别将轴向压力施加在所述内加压板(22)和所述外加压板(20)上,以用于选择性地将所述至少一个摩擦盘(17、19)沿轴向压靠所述内反作用板(23)和外反作用板(21),从而形成穿过所述基于摩擦力的外扭矩传递机构(13)和所述基于摩擦力的内扭矩传递机构(14)的扭矩传递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部件托架(11)具有中空的圆柱形区段,所述中空的圆柱形区段具有迂回曲折状截面,从而在所述摩擦部件托架(11)的外周侧形成轴向延伸的外齿(44)以及在所述摩擦部件托架(11)的内周侧形成轴向延伸的内齿(45),所述轴向延伸的外齿(44)用于至少与所述基于摩擦力的外扭矩传递机构(13)的外加压板(20)和外反作用板(21)的内齿接合,所述轴向延伸的内齿(45)用于至少与所述基于摩擦力的内扭矩传递机构(14)的内加压板(22)和内反作用板(23)的外齿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挡环(12)安装于所述摩擦部件托架(11)的外侧,且所述通孔(15)主要位于所述外齿(44)的齿冠部分(52)中,或者
所述弹性挡环(12)安装于所述摩擦部件托架(11)的内侧,且所述通孔(15)主要位于所述内齿(45)的齿冠部分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部件托架(11)在各个内齿(45)或外齿(44)的齿冠部分(52)中都具有一个通孔(15)。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15)由延伸跨过所述外齿(44)或所述内齿(45)的至少齿冠部分(52)的整个宽度的通道形成,其中,所述通道沿与轴向方向(AD)垂直的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扭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通道底部的表面(68)共同地限定与所述摩擦部件托架(11)同心的柱形区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相邻的通孔(15)之间的角区段(83)中的所述摩擦部件托架(11)具有全材料厚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8002265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