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板簧支承装置和具有这种板簧支承装置的机动车车轮悬架在审
申请号: | 202080032109.7 | 申请日: | 2020-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848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0 |
发明(设计)人: | N.斯奇维奥拉;I.温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众汽车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7/04 | 分类号: | B60G7/04;B60G11/08;B60G1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孟婧 |
地址: | 德国沃***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承 装置 具有 这种 机动车 车轮 悬架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板簧(11)支撑在机动车车身(20)上的板簧支承装置(1),所述板簧支承装置包括车身侧的耦连区段(2)和至少一个用于补偿横向于支撑方向(A)的移动的弹性体区段(3),其中,在所述耦连区段(2)上设置有用于形状配合地与车辆车身侧的配合轮廓(22)啮合的定中心装置(9)。所述定中心装置(9)这样设计在耦连区段(2)上,以便将板簧支承装置(1)的耦连区段(2)在偏离机动车车身(20)上的预定贴靠位置时横向于支撑方向地朝所述预定贴靠位置的方向导引。此外给出了一种具有这种板簧支承装置(1)的机动车车轮悬架以及一种安装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板簧支撑在机动车车身上的板簧支承装置(或者说板簧支座),所述板簧支承装置包括车身侧的耦连区段和至少一个用于补偿横向于支撑方向的移动的弹性体区段,其中,在所述耦连区段上设置有用于形状配合地与车辆车身侧的配合轮廓啮合的定中心装置。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这种板簧支承装置的机动车车轮悬架。
由专利文献DE 10 2016 220 325 A1已知按照本发明所述类型的板簧支承装置以及按照本发明所述类型的具有这种板簧支承装置的机动车车轮悬架。
如在专利文献DE 10 2016 220 325 A1中所述,原则上可行的是,将板簧的自由的端部区段直接固定在机动车车身上。在最简单的情况下,对应的固定装置只由一个或者多个夹紧螺栓或者类似装置构成。此外,在专利文献DE 10 2016 220 325 A1中讨论了铰接式的耦连装置,以便在车身侧的连接位置上引入附加的自由度。
在机动车车轮悬架中的板簧压缩和回弹时,必须针对每个压缩状态确保板簧的连接位置之间的长度补偿。为了避免失真,在专利文献DE 10 2016 220 325 A1中建议通过板簧支承装置来补偿板簧和车辆车身之间的小的相对运动。
在这方面,专利文献DE 10 2016 220 325 A1公开了一种板簧支承装置,其具有抗压地并且抗拉地设计的支撑体,所述支撑体通过第一橡胶缓冲器支撑在车辆车身上并且通过第二橡胶缓冲器支撑在板簧的端部区段上。在支撑体的轴向端部上可以构造有销,所述销穿过相应的橡胶缓冲器并且用于实现板簧支承装置在设置有对应的开口的板簧以及车身上的位置固定。橡胶缓冲器避免在板簧12变形和枢转时的失真,从而能够充分利用板簧的变形势能。
在大批量生产中有利的是,尽可能在整体上自动化地将车轴安装在机动车车身上。板簧支承装置在此体现了其中一个与机动车车身的接口。
由专利文献DE 10 2016 220 325 A1已知的板簧支承装置由于所述销而不能工艺可靠地定位在机动车车身上,因为尺寸偏差妨碍了自动化装配。而已知的板簧支承装置必须被手动地压到正确的位置中,以便到达期望的螺纹连接位置。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补救措施。本发明尤其旨在使具有板簧的机动车车轮悬架更容易地安装在机动车车身上。
该技术问题通过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簧支承装置解决。按照本发明的板簧支承装置包括车身侧的耦连区段和至少一个用于补偿横向于支撑方向的移动的弹性体区段,其中,在所述耦连区段上设置有用于形状配合地与车辆车身侧的配合轮廓啮合的定中心装置。其特征尤其在于,所述定中心装置这样设计在耦连区段上,以便在偏离机动车车身上的预定贴靠位置(或者说目标贴靠位置)时将板簧支承装置的耦连区段横向于支撑方向地朝所述预定贴靠位置的方向导引。
由此确保了,在将具有板簧的机动车车轮悬架安装到机动车车身上时在存在尺寸偏差时使板簧支承装置几乎自动地到达机动车车身上的期望的预定贴靠位置,由此在板簧支承装置在机动车车身上的定位方面实现高的工艺可靠性。在组装期间通过定中心装置补偿横向于支撑方向的可能的尺寸偏差,方式为在板簧支承装置接近预定贴靠位置的过程中通过定中心装置产生横向于支撑方向的相应的位置修正,直至在结束接近时最终到达正确的预定贴靠位置。由此能够在大批量生产中实现没有附加的手动干预的自动的安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众汽车股份公司,未经大众汽车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8003210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