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工业生皮拆分机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80032349.7 | 申请日: | 2020-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671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4 |
发明(设计)人: | 阿方索·佩洛索;费德里科·马兰贡 | 申请(专利权)人: | 阿尔佩斯帕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4B1/14 | 分类号: | C14B1/14;C14B1/02;C14B17/06;C14B1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石佳 |
地址: | 意大利阿***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业 生皮 拆分 机器 | ||
一种工业生皮拆分机器(1),包括进料台(2)和驱动头部(3),进料台(2)用于生皮(P)进料,该进料台具有进料带(4),进料带(4)具有生皮接收表面(5)以用于将生皮定位在进料带(4)上,驱动头部(3)位于进料台(2)上方并具有进给带(6),进给带(6)以闭环配置围绕第一支撑辊装置(7)缠绕并且被适配成与进料带(4)协作以便致使生皮(P)在预定的进给方向(D)上被进给。进给带(6)具有下表面(8),下表面(8)面向进料带(4)的接收表面(5)以便与其限定缝隙(9)以用于接收生皮(P)。机器(1)进一步包括成对的相互对置的引导辊(10,11)以及切割设备(13),成对的相互对置的引导辊(10,11)被适配成围绕横向于进给方向(D)的对应旋转轴线进行旋转以便限定用于待切割的生皮(P)的出口(12),切割设备(13)相对于进给方向(D)位于出口(12)下游。进料带(4)以闭环配置围绕第二支撑辊装置(19)缠绕并且具有用于出料生皮(P)的出料区段(20),该出料区段(20)位于由成对的引导辊(10,11)限定的出口(12)的上游并且以与切割设备(13)间隔开并且不与其接触的距离面向该出口。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应用于皮革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工业生皮拆分机器。
背景技术
已知拆分机器被用于拆分生皮,即,在厚度方向上将它们切割成更有价值的层(被称为纹理)和价值较低的层或裂皮。
典型地,现有技术的拆分机器包括用于接收生皮的下台部和具有传动带的上头部,该传动带为由合成材料制成的套筒形式,并将生皮朝向下游切割设备进给。
总体上,切割设备包括刀片,该刀片在横向于生皮的进给方向的位置中围绕成对的导向飞轮成圈缠绕,以便围绕辊旋转。
刀片的切削刃位于生皮进给侧的前面,使得可以横穿其整个横向范围进行切割。
现有技术布置的第一缺点是,待切割的生皮必须由操作者手动地伴随着朝向切割刀片,这意味着对操作者安全的不言而喻的风险。
在试图消除这个缺点时,本申请人已经开发了一种拆分机器,如IT1423320中所公开的,其中接收台限定进给平面,该进给平面与驱动带协作来致使生皮朝向切割刀片被进给,而不需要操作者将他/她的手放在其附近。
本申请人仍开发的并且在IT1429923中公开的另一种机器在切割刀片的正上游提供了成对相对的辊,成对的辊限定了用于待切割的生皮通过的缝隙,并且该辊的相互位置是局部可调整的以便校准生皮的厚度。
在这种布置中,进给平面是由环形带限定的,该环形带围绕可旋转的支撑辊缠绕以便进行旋转并且有助于生皮进料。
支撑台的进料带围绕这两个校准辊之一、尤其是下校准辊缠绕,而上进给带围绕上校准辊缠绕。
虽然这种布置可以有效地消除由于操作者手动引入生皮而引起的危险,但它仍具有与切割刀片距下进料带的短距离(该短距离小至几毫米)相关联的限制。
由于这个短的距离,进料带可能意外地接触刀片,例如由于被进给的生皮的运动所产生的局部变形,并且因此暴露于将显著降低其效率和耐久性的局部切口中。
在US3165912和FR2008203中还公开了类似的布置,其中切割刀片作用于带上而没有插入可能防止其间意外接触的任何其他构件。
现有技术解决方案的另一个限制是上进给带可能存在在由生皮传递到其上的应力下侧向滑移的风险,因为当刀片在与进给方向正交的平面中旋转时,它迫使生皮平行于这种旋转平面平移。
这需要频繁的停机来将带放回到其中心位置,这将明显地影响生产率。
在WO2011148077、EP3121293和US6434978中公开了另一类型的拆分机器。然而,这些机器具有显著增加机器的尺寸和空间要求的带布置。
技术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阿尔佩斯帕克有限公司,未经阿尔佩斯帕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8003234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层状吸着剂结构
- 下一篇:增材制造粉末再循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