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副驾驶气囊、车辆乘员约束系统和用于适配副驾驶气囊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80087590.X | 申请日: | 2020-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292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发明(设计)人: | 丹尼尔·阿然祖拉;马丁·布克哈特斯梅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ZF汽车德国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231 | 分类号: | B60R21/231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胡彬 |
地址: | 德国阿***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副驾驶 气囊 车辆 乘员 约束 系统 用于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车辆乘员约束系统(10)的副驾驶气囊(12),该副驾驶气囊由第一坯料件和第二坯料件组装,其中第一坯料件为具有横向腿部的U形,两个纵向腿部从横向腿部的相对端部突出。在横向腿部的位于纵向腿部之间的内侧(56)上设置有U形的内织物区段,该内织物区段设置用于衬在模块壳体里并且该内织物区段构成吹气口。第二坯料件具有长形延伸的形状并且在短侧边缘处与内织物区段连接,以便周向封闭该内织物区段和吹气口。内织物区段的尺寸适配于模块壳体(18)的深度(t),使得第一坯料件的内侧(56)在副驾驶气囊(12)的填充状态中定位在模块壳体(18)的上边缘(80)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副驾驶气囊、车辆乘员约束系统以及用于适配副驾驶气囊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三维气囊通常用作副驾驶气囊,该气囊在填充状态中的形状适配挡风玻璃和仪表板之间自由空间的形状,并且该气囊具有限定的、指向车辆乘员的撞击面。人们力求由尽可能少的单个坯料件组装成这种气囊的复杂的三维形状,这些坯料件分别可以从织物幅材中切割出来,以便简化缝纫过程。
气囊的形状在此由相应的安装情况决定。这也包括模块壳体的位置,气囊在约束情况之前折叠起来容纳在该模块壳体中。例如,如果在车辆设计中模块壳体的位置或形状或者在仪表板与副驾驶之间的车辆内部空间的几何结构发生变化,则气囊的几何结构也必须被适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简化这种适配。
所述目的通过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副驾驶气囊得以实现,该副驾驶气囊由第一坯料件和第二坯料件组装,其中,各坯料件具有不同成型的外轮廓,这些坯料件沿着所述外轮廓彼此连接,使得所述坯料件在填充状态中包围不规则成型的气囊区段,该气囊区段在车辆内部空间中延伸。第一坯料件为具有横向腿部的U形,两个纵向腿部从所述横向腿部的相对端部突出。在横向腿部的位于纵向腿部之间的内侧上设置有U形的内织物区段,该内织物区段设置用于衬在模块壳体里( auszukleiden)并且该内织物区段构成吹气口,由气体发生器释放的气体通过该吹气口到达气囊中。内织物区段具有连接到内侧的横向接桥,两个纵向接桥从所述横向接桥的相对端部突出,这些纵向接桥位于由在两个纵向腿部之间的中间空间限定的区域中。第二坯料件具有长形延伸的形状,其具有第一短侧边缘和相对的第二短侧边缘。第二坯料件在第一短侧边缘处与第一坯料件的与内侧相对的外侧连接并且在第二短侧边缘处与内织物区段连接,以便周向封闭该内织物区段和吹气口。
不规则成型的气囊区段在此形成气囊的从模块壳体冒出到车辆内部空间中的区域,该区域通常在仪表板、挡风玻璃和副驾驶之间延伸,并且副驾驶在约束情况下侵入到该区域中。
而内织物区段用于将副驾驶气囊紧固在气囊模块中并且因此紧固在车辆上并且构成副驾驶气囊的如下部分,当气囊填充时该部分保留在模块壳体中。
根据本发明,在车辆内部空间中延伸的气囊区段和气囊的用于紧固在模块壳体中的区域在副驾驶气囊的坯料件上被单独限定并且在功能上是分离的,使得它们也可以针对副驾驶气囊的设计单独适配安装空间条件,其中,该适配对坯料件的剩余形状不具有影响或仅具有很小的影响。因此简化了设计过程。
还有利的是,可以使第二坯料件具有几何结构简单的形状、例如长形延伸的椭圆形。即使必要情况下必须适配第二短侧边缘的区域中的几何结构、例如在模块壳体的形状或深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中,也可以将为此的花费保持低。
第一坯料件的内侧在此由U的内侧上的直线形成,内织物区段的横向接桥连接到该内侧上,所述直线延伸穿过两个分别通过两个纵向腿部的外轮廓到横向腿部中的过渡在U的内侧上给出的点。
外侧在此是第一坯料件的外轮廓的一部分,而短侧边缘是第二坯料件的外轮廓的一部分。
必要情况下,内坯料件的横向接桥不在过渡点之间的整个区域上延伸。在这些点和横向接桥的端部之间,第一坯料件的外轮廓则与第二坯料件的外轮廓的如下区段适配,第一坯料的外轮廓在制造副驾驶气囊期间与这些区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ZF汽车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未经ZF汽车德国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8008759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