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油气井伴热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05521.6 | 申请日: | 2021-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185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发明(设计)人: | 刘俊刚;关野;徐青松;孙高超;王晓明;黄国梁;何均;黄海;杨达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4 | 分类号: | E21B43/2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侯晓雅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气 井伴热 方法 系统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油气井伴热方法及系统,属于采油技术领域。所述油气井伴热方法及系统,通过高含水量、高产液量的热源井为待伴热油气井提供伴热介质,通过伴热管线对热源井生产的伴热介质进行输送,大幅度减少了通过加热伴热管线的伴热方法所损失的热量,大大提高了对伴热介质的热量利用率。当将伴热管线和伴热油气井的生产侧都与产液管线连接,打开热源井和待伴热油气井的生产闸门时,待伴热介质和待伴热油气的混合物同时从产液管线流出,使得待伴热油气可以直接使用伴热介质的热量,大大提高了对待伴热油气的伴热效果。此外,该油气井伴热方法操作较为简单安全,降低了油气田开发的安全隐患。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采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油气井伴热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油气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地层能量逐渐下降,单井原油产液量也逐渐下降,从而导致在冬季气温低时,产液量低的油井极易出现原油凝化和冻堵,此外,气井的管线也极易结霜而导致管线的口径缩小,使得管线回压上升,造成管线憋压胀裂。因此,为了防止冬季油井出现原油凝化和冻堵以及气井的管线胀裂,可以通过伴热方法及系统对油气井的产液进行加热。
相关技术中,一般采用电伴热或者热水伴热的方法及系统来对油气井的产液进行加热,当采用电伴热方法及系统时,具体过程如下:在待伴热油气井的产液管线的外围包裹上电伴热带,将该电伴热带接通电源,通过电伴热带将电能转化为热能,进而将电伴热带的热能转移到流经产液管线的产液中,实现对产液的加热;当采用热水伴热方法及系统时,具体过程如下:将待伴热油气井的产液管线放置于热水伴热筒中,将该热水伴热筒中热水的热能传递到产液管线中的产液中,实现对产液的加热。
然而,上述伴热方法及系统在对产液管线的外围加热时,由于需要先加热产液管线壁,才能对产液管线内的产液加热,损失了部分热量在产液管线壁上,导致对产液的加热速度较慢,且冬季气温低,为了克服外界的寒冷,也会损失大量的热量,伴热效果较差。此外,使用电伴热方法时,可能出现电火花,进而可能引起火灾,给油气田的开发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油气井伴热方法及系统,以解决对待伴热油气的加热速度较慢、损失大量热量、伴热效果较差以及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问题,实现提高伴热效果、降低安全隐患的目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油气井伴热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热源井,所述热源井用于为待伴热油气井提供伴热介质,所述热源井为高含水量、高产液量的油气井;
将所述热源井的生产侧的出液口与伴热管线的一端连接,所述伴热管线用于输送所述伴热介质;
将所述伴热管线的另一端与产液管线的进液端连接,将所述待伴热油气井的生产侧的出液口与所述产液管线的进液端连接,所述产液管线用于输送所述伴热介质和所述待伴热油气井生产的待伴热油气的混合物;
打开所述热源井和所述待伴热油气井的生产闸门,使得所述伴热介质和所述待伴热油气同时从所述产液管线的出液端流出。
可选的,所述将所述热源井的生产侧的出液口与伴热管线的一端连接包括:
将所述热源井的生产侧的出液口与高压连接头的一端连接;
将所述高压连接头的另一端与单向止回阀的一端连接;
将所述单向止回阀的另一端与所述伴热管线的一端连接。
可选的,所述热源井为含水量大于或者等于70%,且,产液量大于或者等于50立方米/天的油气井。
可选的,所述将所述待伴热油气井的生产侧的出液口与所述产液管线的进液端连接包括:
将对应规格的油嘴安装在所述待伴热油气井的生产侧的出液口上,所述油嘴用于控制所述待伴热油气井的生产压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055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