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桃果实绿原酸提取和/或检测过程中防降解条件确立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05965.X | 申请日: | 2021-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515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严娟;宿子文;徐子媛;蔡志翔;沈志军;张斌斌;马瑞娟;俞明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C07C67/48 | 分类号: | C07C67/48;C07C67/62;C07C69/732;G01N30/02 |
代理公司: | 江苏斐多律师事务所 32332 | 代理人: | 张佳妮 |
地址: | 21001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果实 绿原酸 提取 检测 过程 降解 条件 确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桃果实绿原酸提取和/或检测过程中防降解条件确立的方法,将不同品种的桃果肉样品通过现有技术方法检测,确定该桃品种是绿原酸易降解品种还是不易降解品种;对于绿原酸易降解品种,检测绿原酸易降解品种的桃果肉自然状态下的pH值,以及桃果肉中有机酸的组成和浓度;用测得的桃果肉中有机酸的组成及浓度溶入甲醇中配置提取液,使提取液的pH值接近步骤(2)测得的桃果肉自然状态下的pH值;用步骤(3)的提取液进行提取和/或检测。本发明通过按照比例添加一定浓度范围和比例的苹果酸和柠檬酸这两种桃果实中主要的有机酸,最大限度地模拟了桃果实自然状态下的供酸环境,有效防止绿原酸降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桃果实绿原酸提取和/或检测过程中防降解条件确立的方法。
背景技术
绿原酸,是由咖啡酸与奎尼酸生成的缩酚酸,广泛存在于高等双子叶植物和蕨类植物中。绿原酸类物质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菌消炎、抑制肿瘤、保肝利胆、活血降压等生物活性,已成为天然产物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到目前为止,从植物中发现的绿原酸异构体有如下:绿原酸(3-咖啡酰奎尼酸)、隐绿原酸(4-咖啡酰奎尼酸)、新绿原酸(5-咖啡酰奎尼酸)、异绿原酸A(3,5-二咖啡酰奎尼酸)、异绿原酸B(3,4-二咖啡酰奎尼酸)、异绿原酸C(4,5-二咖啡酰奎尼酸)、莱蓟素(1,3-二咖啡酰奎尼酸)。
在桃果实中,绿原酸是含量最高的酚酸,主要以3-O-咖啡酰奎尼酸(俗称绿原酸)及其异构体5-O咖啡酰奎尼酸(俗称新绿原酸)两种形式存在,还含有微量的4-O咖啡酰奎尼酸(俗称隐绿原酸)。绿原酸是赋予桃果‘医食抗’优良品质的重要功能物质之一。但是由于绿原酸所含的酚羟基易氧化产生降解,烯酸酯键水解和相继分子内脂基迁移而发生异构等问题,从而导致对植物体中绿原酸不能精准定量。基于以上问题,由于研究方法差异,特别是提取时所用调pH的物质以及浓度不同,导致在目前已有的进行桃果实绿原酸的评价研究的结果出入很大,无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
利用现有检测方法,对150份代表性桃品种资源绿原酸提取检测,发现风味甜浓的,果肉pH值偏高的品种,其绿原酸性质不稳定;而风味酸甜或酸的,果肉pH偏低的品种,其绿原酸性质相较稳定。考虑到不同桃品种果肉中的主要有机酸,即苹果酸与柠檬酸的含量和比例的不同,应该是造成即使提取剂中加入同样浓度的酸度调节物质,依然会导致绿原酸提取和检测环境pH的不同,随之绿原酸稳定性亦不同的重要因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桃果实绿原酸提取和/或检测过程中防降解条件确立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在桃果实绿原酸提取和检测过程中的降解。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桃果实绿原酸提取和/或检测过程中防降解条件确立的方法,其步骤包括:
(1)将不同品种的桃果肉样品通过现有技术方法检测,确定该桃品种是绿原酸易降解品种还是不易降解品种;
(2)对于绿原酸易降解品种,检测绿原酸易降解品种的桃果肉自然状态下的pH值,以及桃果肉中有机酸的组成和浓度;
(3)用步骤(2)中测得的桃果肉中有机酸的组成及浓度溶入甲醇中配置提取液,使提取液的pH值接近步骤(2)测得的桃果肉自然状态下的pH值;
(4)用步骤(3)的提取液对绿原酸易降解品种进行提取和/或检测,采用步骤(3)的提取液或现有技术均可。
优选的,步骤(2)中桃果肉中有机酸的组成为苹果酸和柠檬酸,苹果酸和柠檬酸的质量比为1-4:1,苹果酸和柠檬酸的总含量为2-8g/L,步骤(3)中提取液的pH值调整在3.9-4.4之间。
优选的,步骤(4)具体为:取桃果肉,匀浆,加入步骤(3)中的提取液;避光超声波提取,离心,取上清;上清液经过滤后进色谱柱,回收和/或绿原酸。
优选的,步骤(4)中桃果肉与提取液的料液比为每g果肉加入2-9ml提取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0596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