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控制无取向硅钢厚度稳定性的轧制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18336.0 | 申请日: | 2021-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9205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3 |
发明(设计)人: | 王子超;邹鹏飞;李志成;杨志伟;王毅;张颖;刘玉凤;宫玉洁;谌田;蔡永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山燕山钢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1/26 | 分类号: | B21B1/26;B21B37/46;B21B37/58;B21B37/74;B21C47/02 |
代理公司: | 唐山永和专利商标事务所 13103 | 代理人: | 张皓清 |
地址: | 064400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 取向 硅钢 厚度 稳定性 轧制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控制无取向硅钢厚度稳定性的轧制工艺,涉及硅钢厚度控制方法领域。本发明通过降低硅钢精轧入口温度,并调节粗轧区域、精轧区域和卷取区域的生产参数,保证后续卷取工序的轧制稳定性及卷形质量,严格控制无取向硅钢的厚度稳定性。本发明提供的轧制工艺使硅钢的厚度命中率得到了明显提升,提升了后续冷轧工艺的轧制速度,轧制力波动减小,提高了产品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硅钢厚度控制方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控制无取向硅钢厚度稳定性的轧制工艺。
背景技术
无取向硅钢主要应用在电机和变电器领域,无取向硅钢属于钢铁行业的高端产品。热轧卷产品质量直接影响后续工序的轧制及使用情况,尤其是厚度控制。硅钢后续的工序涉及到冷轧,冷轧至0.6mm左右,热轧卷轧制的厚度规格为2.75mm,对厚度要求严格。一旦厚度波动将直接影响冷轧工序的轧制速度与轧制稳定性,严重时会导致冷轧过程中废钢,造成经济损失。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控制无取向硅钢厚度稳定性的轧制工艺,稳定硅钢轧制厚度。
为实现此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方案:控制无取向硅钢厚度稳定性的轧制工艺,按如下步骤:
步骤一、加热区:原料在加热炉内加热,硅钢的烧钢温度为1180±10℃;
步骤二、粗轧区:硅钢出炉后进入粗轧区域,粗轧采用R1和R2两台轧机,每台轧机轧制三个道次,R1的三个道次压下量分别设为38.96mm、10.62mm、31.34mm,R2的三个道次压下量分别设为32.61mm、30.74mm、18.70mm;粗轧出口温度为970±15℃,粗轧区出口不设置除鳞箱,粗轧区出口预冲水打开;
步骤三、精轧区:粗轧冷却后的带钢进入精轧区域,精轧入口温度为925~970℃,精轧区设置有7架轧机,采用直通轧制工艺,在活套套量不稳定时,修正轧制力自学习系数、前滑系数或速降补偿系数;
步骤四、卷取区:卷取机的入口设置有侧导板,卷取时调整侧导板开口度,在侧导板与卷筒之间设置有夹送辊,夹送辊前吹扫水及夹送辊冷却水打开,夹送辊采用非全程压下模式,得到厚度稳定的无取向硅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的轧制工艺使硅钢的厚度命中率得到了明显提升,提升了后续冷轧工艺的轧制速度,轧制力波动减小,提高了产品质量。
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为:
R2的第二道次轧制速度为3.0m/s,R2的第三道次轧制速度为4.0m/s。
粗轧时轧机的咬钢轧制力为2500KN,咬钢速度比例为82%。
精轧时带钢的穿带速度≤10m/s,轧制速度≤14m/s,抛钢速度限定为12m/s。
卷取区设定辊道的超前率在1.110~1.190,辊道的滞后率在0.710~0.910,减小穿带张力及卷取张力。
7架轧机的压下量分别为43.84%、45.92%、41.75%、31.31%、23.80%、17.74%和11.48%。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取向硅钢厚度命中率的曲线图;
图2为本发明对比例提供的无取向硅钢厚度命中率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充分了解本发明之目的、特征及功效,借由下述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仅限于此。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控制无取向硅钢厚度稳定性的轧制工艺,按如下步骤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山燕山钢铁有限公司,未经唐山燕山钢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183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