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极端复杂环境下的避雷器服役性能测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28105.8 | 申请日: | 2021-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588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4 |
发明(设计)人: | 黄林;周利军;张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G01R31/12;G06F17/10 |
代理公司: | 武汉聚信汇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58 | 代理人: | 马尚伟 |
地址: | 611756***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极端 复杂 环境 避雷器 服役 性能 测评 方法 | ||
本申请示出了一种极端复杂环境下的避雷器服役性能测评方法,首先搭建了搭建极端复杂环境下避雷器服役性能测试平台;基于平台,开展极端复杂环境下避雷器的泄漏电流测试;依据极端复杂环境的模拟工况,计算污秽畸变影响因子Pt、温度偏差系数Tt、水汽含量性能因子Ht、极端复杂环境避雷器的服役性能评估系数α,最后进行避雷器服役性能评估。本发明能有效模拟避雷器在服役期间所处的极端复杂工况,并针对长期服役于极端恶劣环境的避雷器进行服役性能评估,为避雷器的更换、定期检修提供进一步的指导意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避雷器性能测评领域,特别是一种极端复杂环境下的避雷器服役性能测评方法。
背景技术
雷电是一种频发的自然灾害。它不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也会对航空、通讯、电力、建筑等国防和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造成重大的危害,而避雷器作为输电线路系统、变电站内部不可或缺的防雷设备,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近年来,电网建设不断向着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战略目标迈进,常常会穿越沙漠、山地、河流,进而使得避雷器的服役工况也变得越趋复杂。所以,针对极端复杂环境下避雷器服役性能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外对于避雷器的相关研究大都是基于仿真模拟或者停电测试,其测试或仿真环境并不能完全反应现场实际工况,尤其是避雷器服役于污秽程度高、空气水分含量重、高温等因素的极端复杂环境,其测试结果可能会有较大差异。因此本发明专利搭建了一个极端复杂环境下的避雷器服役性能测试平台,并基于此平台提出了一种极端复杂环境下的避雷器服役性能评估方法,可更准确的评估极端复杂环境下的避雷器服役性能,并提出检修、更换意见,进一步提升避雷器的防雷性能。
发明内容
为了更准确的解析化评估极端复杂环境下的避雷器服役性能,本发明提供一种极端复杂环境下的避雷器服役性能测评方法。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步:搭建极端复杂环境下避雷器服役性能测试平台,该平台包括:综合接地装置、试验箱、工频电源模块、空气含水量分析控制装置、上位机、数据采集器、温度分析仪、污秽浓度分析控制装置、污秽控制开关、污秽试品、污秽输入导管、污秽输出导管、温度控制总线;
所述工频电源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工频电源、整流器、逆变器和变压器;
所述试验箱包含了避雷器、高精度电流参量测试仪、空气含水量调节器、开关、耐高压电缆、空气含水量传感器一、空气含水量传感器二、空气含水量传感器三、空气含水量传感器四、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喷污发生装置、污秽浓度测试仪、除湿排气扇、温度控制装置;
所述高精度电流参量测试仪的电流输入端子IB与避雷器的底部相连,高精度电流参量测试仪的接地端子E与综合接地装置连接,高精度电流参量测试仪信号输出端子O与数据采集器电连接,数据采集器与上位机电连接;
所述空气含水量调节器、空气含水量传感器一、空气含水量传感器二、空气含水量传感器三、空气含水量传感器四、高精度电流参量测试仪、避雷器、开关、耐高压电缆、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喷污发生装置、污秽浓度测试仪、除湿排气扇、温度控制装置均固定在试验箱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空气含水量传感器一、空气含水量传感器二、空气含水量传感器三、空气含水量传感器四、空气含水量调节器均与空气含水量分析控制装置电连接,空气含水量分析控制装置与上位机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温度控制总线均与温度分析仪电连接,温度分析仪与上位机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温度分析仪经温度控制总线与温度控制装置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污秽控制开关、污秽浓度测试仪、除湿排气扇均与污秽浓度分析控制装置电连接,污秽浓度分析控制装置与上位机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污秽控制开关上端经污秽输出导管与喷污发生装置连接,下端经污秽输入导管与污秽试品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2810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