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薄银基OMO复合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36640.8 | 申请日: | 2021-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855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1 |
发明(设计)人: | 陈新亮;刘璋;侯国付;张晓丹;赵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B5/14 | 分类号: | H01B5/14;H01B13/00;H01L31/0224;H01L33/42;H01L51/42;H01L51/44;G09F9/30;C23C14/35;C23C14/18;C23C14/20;C23C14/08;C23C14/24;C23C14/06 |
代理公司: | 天津耀达律师事务所 12223 | 代理人: | 侯力 |
地址: | 300350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薄 omo 复合 透明 导电 薄膜 制备 方法 应用 | ||
一种超薄银基OMO复合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属于光电子器件领域。本发明采用磁控溅射技术等生长超薄Ag‑Zn薄膜,其中Ag金属靶材(掺杂剂为Zn)作为原材料,Ar气体作为溅射气体,选择性地在镀膜过程中引入微量O2;利用反应等离子沉积技术等生长氧化物Oxide薄膜,从而形成并获得Oxide/Ag‑Zn/Oxide或Oxide/Ag‑Zn(O)/Oxide复合薄膜。本发明中超薄Ag‑Zn薄膜的阈值厚度(~5nm)显著低于常规方法制备Ag薄膜的阈值厚度,能在保持良好导电性的前提下,大幅提升近红外NIR透过率以及宽光谱范围透过率,且制造温度和镀膜成本低、环境友好,其OMO复合薄膜可应用于光电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明导电电极的制备方法,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基于超薄银薄膜的OMO复合薄膜透明导电电极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透明导电电极(transparent conductive electrode-TCE)在光电器件领域(如太阳电池)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参考文献:K Ellmer.Nature Photonics 6(2012)809-817。透明导电氧化物(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TCO)中,Sn掺杂In2O3(ITO)和F掺杂SnO2(FTO)薄膜同时具有良好的光电特性以及化学稳定性,成为光电器件领域应用最广泛的底电极材料。但需要将TCE制备于器件顶部时(如半透明太阳电池),需要考虑制备工艺对衬底的影响。高性能ITO仅限于真空沉积且需要高温退火(>200℃),室温下磁控溅射制备的ITO光电性能相对较差,且具有较大动能的溅射粒子会对底层造成损伤,虽然一个缓冲层能够避免这种损伤,但会引入额外的寄生吸收。以及In元素的毒性和稀有性限制了ITO的发展,因此科研人员致力于开发无铟TCE。理想TCE应具备以下特点:(1)具有良好的导电特性与光学透过率;(2)具有化学稳定性以及与相邻层兼容性;(3)制备工艺简单且适合大规模生产;(4)成本低、安全无污染。新型TCE中,PEDOT:PSS电极显酸性和吸水性,不利于ST-PSCs长期稳定;银纳米线、多层石墨烯具有良好光电性能,但制备方法复杂、耗时,导致重复性差;碳纳米管成本低、稳定性好,但过高的方块电阻(2~25kΩ/sq)限制了它的应用。以及它们均缺乏高产量的制备方法,难以大规模制造,短期内难以商业化生产。
基于超薄金属薄膜的介质/金属/介质(DMD)复合薄膜能够在保持金属薄膜良好导电性的前提下,根据光学干涉效应大幅提升整体的透过率,以及各部分成熟的大规模制造工艺,成为极具竞争力的新一代TCE,参考文献:YG Bi,YF Liu et al.Adv.Optical Mater7(2019)1-23。基于介质为氧化物的复合层称为OMO。介质层的常用候选材料为氧化物(oxides):底层氧化物起种子层(促进金属层的二维生长)、保护层(避免金属直接与底层接触)和光学耦合层的作用;顶层氧化物主要起光学耦合层和保护层(使金属层隔绝湿气、氧气)的作用。此外,还能够根据光电器件的需求,选择合适功函数的氧化物材料。金属层是DMD结构的核心,通过金属夹层提升整体的导电性,但由于较厚金属层强烈的反射,导致DMD复合薄膜在近红外光区(NIR)的透过率出现急速下降。因此,我们希望能够在保证金属层良好导电性的前提下,降低金属层厚度,减小NIR反射。此时存在一个最小厚度,金属层能恰好连接形成导电路径,称为渗透阈值厚度。常见金属材料(如Au、Ag、Cu)的生长模式为岛状生长(Volmer-Weber生长模式,即在Ag薄膜沉积初期,相比与衬底结合,Ag原子更倾向于彼此结合,形成岛状结构),这使得金属薄膜存在着较高的阈值厚度(~10-20nm)。在低于此阈值厚度的情况下,金属薄膜不仅导电性差,而且由于局部表面等离子激元效应,对光产生寄生吸收,限制了整体的透过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开大学,未经南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366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生产瓦楞纸的蒸汽喷淋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双滑轨式汽车千斤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