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42673.3 | 申请日: | 2021-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30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03 |
发明(设计)人: | 田代邦芳;渡边重昭;高桥龙一;鬼头应时;黑田晋;芦浦礼子;岛田知广;竹重和伦;王强;中座宪浩;江口觉;宫崎勇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21/34 | 分类号: | B60R21/34;B62D25/10;B62D25/16;B62D25/08;B62D2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瀚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1 | 代理人: | 曹芳玲 |
地址: | 日本广岛***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前部 车身 结构 | ||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具备:将设置于发动机罩(3)的下方且翼子板(4)的车宽方向内侧的裙板加强件(5)与设置于发动机罩(3)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翼子板(4)的上部连接的支架(10);支架(10)具备:固定在翼子板(4)的上端部(4u)具有的凸缘部(4ub)上的翼子板固定部(11);从翼子板固定部(11)向下方延伸、位于裙板加强件(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主体部(12);以及从主体部(12)的车宽方向内侧向裙板加强件(5)的侧边延伸固定于裙板加强件(5)的裙板加强件固定部(13);主体部(12)具备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的弯曲部(15)。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该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例如具备:设置于动力单元的上方的发动机罩、位于该发动机罩的车宽方向外侧且设置于车身侧部的左右一对翼子板、设置于发动机罩的下方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裙板加强件、以及连结翼子板的上部与裙板加强件的支架。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如专利文献1所例示,一般已知有在翼子板的上部具备作为雨槽的雨水导轨部的结构;
为了接住从翼子板和发动机罩的分界部所具有的缝隙侵入车身内部的水且向车身外侧排出,雨水导轨部沿该翼子板的上部的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宽方向内缘一体形成。
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结构:这样的雨水导轨部在车辆的正面观察下在发动机罩的下方朝裙板加强件向车宽方向内侧大致水平地延伸,且通过支架(冲击吸收支架)从下侧支承于裙板加强件的上表面。
专利文献1的上述支架具备安装雨水导轨部的安装部、和从该安装部向下方延伸而下端部固定于裙板加强件的一对板状的支承脚部。
尤其是,专利文献1的支架形成为在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支承脚部的中间位置具备沿该支承脚部的整个宽度方向折弯的折弯部的冲击吸收支架。因此,支架在行人碰撞到发动机罩和翼子板的分界周边,碰撞载荷(大载荷)被输入至该分界周边时,通过以折弯部为起点变形来提高行人保护性能(碰撞能量的吸收性能)。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1的支架形成为使一对支承脚部的板面彼此例如以具有随着向下方而彼此的间隔扩大那样的角度的形式相对上下方向倾斜配置,由此和以沿与上下方向一致的方向配置的情况相比截面系数较高。
由此,对于翼子板,对从其上部向下方手压等输入的小载荷也可以确保支架对翼子板的支持刚度(切实刚度)。
然而,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如上所述,行人与发动机罩和翼子板的分界附近碰撞时,发动机罩与该发动机罩的下方且裙板加强件的上方具有的雨水导轨部抵接,恐怕会妨碍发动机罩向下方塑性变形的行程。
作为其对策,考虑将在发动机罩和裙板加强件之间与雨水导轨部一起存在的上述的支架进一步弱体化的结构,该情况下,由于支架对翼子板的支承刚度也降低,因此在谋求更高水准地兼得行人保护性能和翼子板的支承刚度时有进一步的改善的余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日本特开2013-0183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可以兼顾在行人与发动机罩和翼子板的分界周边发生碰撞时的、由连结发动机罩和翼子板的支架的变形带来的行人保护性能和对翼子板向下方的手压等输入的小载荷的翼子板支承刚度。
解决问题的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未经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426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